
山东省威海市作为红色胶东的源头、红色胶东的核心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威海市在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方面,坚持多角度阐发、推介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了“红色火种”在滨海小城的薪火传承。
讲出威海红色文化是什么
威海市刘公岛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韩春义/ 摄
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首先做好解读文章。
2016年,按照山东省委的部署要求,威海市依托独有的历史资源,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着力打造了党员教育为主、覆盖社会各界的综合性教育基地,2019年4月,被中组部列入《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目前,党性教育基地已成为中组部干部学院、中国社科院、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等定点培训单位,已累计接待全国26个省区市,超过4800余批次、21万多党员干部培训学习。
2019年11月27日,时任威海市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进行安排部署,以胶东革命历史为脉络,重点对党组织建立及活动纪念地、武装斗争和战斗遗址纪念地、惨案发生地、重要人物和烈士故居及革命烈士陵园等,分类制定抢救保护利用措施,以此为载体,讲好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党的旗帜在威海大地永远高高飘扬。目前,威海市共梳理红色印迹474处,其中重点打造87处。
为更好展现红色胶东历史文化,威海市在天福山起义发生地(文登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西北侧)建设了7000平米的红色胶东展馆。通过运用大量珍贵文物、历史图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等布展方式,再现壮阔恢宏的红色胶东革命历史。
打造革命基因大展厅
威海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苏锐 /摄
近年来,威海市充分发挥红色胶东研究院、档案馆等单位作用,采取征集、购买、采访等方式,全面收集红色胶东有关资料。目前,已整理红色胶东研究资料460余册、5000余万字,搜集图片1000余幅,梳理红色档案200余卷,实物800余件,录制《红色记忆·口述历史》系列专题片15部,《中共威海党史图集》和《红色胶东故事》(英烈篇)正在结集出版。
同时,威海市还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研究。首先,在集聚高端研究力量方面,多次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威现场研讨,并注重整合各层面研究力量,于2019年成立威海市红色胶东研究院和威海民族复兴研究会,由市委书记担任红色胶东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聘请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为研究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为研究院名誉院长,进一步提升红色胶东历史研究能力。其次,在提升红色历史资源价值方面,着眼提升威海红色历史蕴含的时代价值,2019年10月,威海市委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威海举办红色胶东的历史与时代价值座谈会,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权威的视角,挖掘和诠释红色胶东的历史和时代价值。同时,近期发布了2020年度红色胶东研究课题公告,广泛吸纳高校、党校、研究会等研究力量参与红色胶东研究,预计今年下半年推出部分研究成果。
让先辈的热血鼓舞更多人
郭永怀事迹展厅。苏锐/ 摄
为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威海市多平台推介当地革命基因的魅力。
比如策划郭永怀事迹宣讲系列活动。2019年6月16日,第七期山东干部讲堂举行郭永怀事迹报告会,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亲自主持并讲话。之后,宣讲团先后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力学大会、人社部归国留学人员高级研修班、云南省委组织部、南开大学及省直有关部门、省内高校开展宣讲107场,听众20多万人。同时,积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打造的舞台剧《寻梦威海》、歌舞剧《烽火》、舞剧《乳娘》、电影《天福山起义》等文艺作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产生热烈反响。其中,民族舞剧《乳娘》2019年2月登陆国家大剧院,目前已在全国巡演50多场次。
威海市也十分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2019年5月,启动“讲好复兴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威海党性教育基地进高校活动和“民族记忆·红色基因”威海党性教育基地进中小学活动,目前已走进11所驻威高校、40所中小学和部分社区、企业开展志愿宣讲260多场次。积极与上级侨联等部门对接,承办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活动,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近期,为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威海市推出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360度全景式网上展馆,并在“威海组工”微信公众号等开设“红色胶东·红色故事”专栏,陆续推出胶东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系列文章,通过传承先烈先辈优良传统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