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南方观察丨李罗力:只顾攀登不问难 勇立潮头唱大风

2022-08-03 13:35:04 来源: 文旅中国

       出生河南、求学天津、逐梦深圳,李罗力人生履历丰实厚重,像大树参天,繁茂葳蕤。

他的人生,是奋斗的人生。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系77级学生,从1982年9月资本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到1986年底调任国家物价总局物价研究所任副所长,他如雄鹰展翅,向南高飞,自此一展抱负、建功立业,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深圳,是他跃马扬鞭、纵横驰骋的疆场。自1988年调至深圳工作后,李罗力历任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深圳市信息中心主任、中共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并于邓小平同志南巡期间兼任深圳市接待办公室主任,亲身经历了这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而言,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

在这片热气腾腾的改革沃土上,他努力发扬“拓荒牛”精神,敢于创新、勇挑重担,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调任深圳市委市政府、转战综合开发研究院、创建马洪基金会及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的过程中,对于推动社会改革、社会治理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调任深圳,在职务转换中勇当先锋

“深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可以说,李罗力是这个伟大奇迹的参与者、见证者、创造者之一。奇迹之初,改革开放春风正劲,在时任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的主导之下,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产权制度等各种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举措纷纷出台。

时代呼唤英雄,时代造就英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走出一条大路”,各项改革迫在眉睫。1988年初,风华正茂的李罗力调任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彼时,深圳许多审批事项还集中在办公厅。其中,最让人头痛的问题,就是所有要申请成立的工商企业,首先要向办公厅申报,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还权于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李罗力在办公厅内部会议中提出简政放权改革建议,由各级职能部门直接对相关企业的申报进行审批,同时辅以“一站式”审批模式,尽量减少企业申报流程和手续,为企业节省时间、精力和开支。此项改革,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的政府体制改革举措,也是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转型改革的最早雏形。

1990年底,李罗力调任深圳市信息中心主任,在一年之内让原本落后的深圳市信息中心,一跃成为全国信息中心队伍中排名前列的佼佼者。为了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模式,改变当时各级政府对来自社会、国内外其他信息不够重视、反应迟钝的情况,李罗力搜集整理了大量深圳本地发生的重大政情、市情,亟待解决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以及国内外重大信息、各种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创办了给市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信息快报》。此举在全国地方政府办公厅中起到了榜样作用。

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势不可挡,在探索和创新中滚滚向前。

“这个红黄相间的丑角端坐在光华楼顶上,笑容可掬地俯瞰着人山人海。无数深圳人满腹新奇,举家前往,队伍从餐厅二楼排到一楼,再绕着整个光华楼转了一圈。餐厅第一批员工仅有400多人。实在忙不过来了,公司不得不从香港临时调来500多名员工帮忙,每人每天要忙10个小时,还不能满足顾客要求。”1990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于深圳市罗湖区西华宫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可谓人山人海,创下了麦当劳全球单店营业额最高纪录。

这家创下“中国第一”的外资快餐店“麦当劳”,就是由李罗力主导引进的。上世纪80年代末,一位曾任教南开大学的教授,作为麦当劳亚洲区副总裁,非常想把麦当劳引进中国,前往深圳市政府办公厅找到了李罗力。李罗力当时带队到香港麦当劳餐厅考察和体验,回来后立即给时任分管副市长李广镇写了专项报告,得到了李广镇的高度重视,责成有关部门落实,打响了中国引进外资快餐饮业的“第一枪”。

1991年底,李罗力调任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兼接待办主任。在担任接待办主任工作一年半期间,他不但圆满完成了组织上交办的各项任务,而且对政府接待工作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当时深圳市的接待工作走在了全国接待办工作前列。

“在中国各级政府成千上万的接待办主任中,我可能是最幸运的。因为我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关键的时期——1992年,在最关键的地点——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接待了最关键的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并且亲耳聆听了他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讲话。”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李罗力作为接待工作的责任领导,与工作团队一起圆满完成了接待小平同志的工作任务,亲身经历了小平同志著名的南巡讲话。

春天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那滚滚春潮永远激荡在李罗力心中。 

临危受命,“中国脑库”享誉海内外

1989年2月,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民间性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这也成为中国社会智库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举。但建院五年后,研究院却陷入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既缺乏年富力强和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又存在运营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不仅没有经费完成基地建设,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而且还欠了不少债务。

面对困局,马洪与李灏商量决定,调任一个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管理经验和熟悉深圳的同志来担任研究院的领导。时任深圳市委副秘书长的李罗力成为不二人选。1993年底,经深圳市委常委会决定,李罗力调任综合开发研究院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说实话,当时我作为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到这个当时发展十分困难、几乎一无所有的机构来主持工作。马老亲自与我通电话,还派人来反复做我的思想工作,后来又专门约我到北京,在中南海他的办公室去谈话。那是我第一次与这位声名远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见面,他那种全心全意为研究院着想的精神、平易近人的风格、坦诚亲切的人格魅力,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李罗力再次冲锋在前,勇挑重担。

1994年初,李罗力在接手研究院领导工作不久,就在新建的专家公寓楼楼顶,竖起“中国脑库”四块大型的霓虹灯广告牌,以此昭示一种雄心壮志,要把综合开发研究院建设成为中国的顶级脑库。

前进道路,困难重重。李罗力走马上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政府划拨的土地上,如何建设研究院办公设施。当时,研究院既没有财政资金支持,也不具备向银行贷款的条件。在此情况下,他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运用市场化手段,为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基地建设筹集资金。从1994年初至2002年,在研究院大厦以及第一批专家公寓楼的建设过程中,李罗力带领研究院陆续进行了多次筹款,不但补缴了政府地价、缴清了单位欠款,还在银湖这片土地上,建立起当时堪称国内一流的综合开发研究院基地。

1994年下半年,李罗力开启锐意改革,全力整顿队伍,严格建规立制,建立了从行政、财务、人事、文秘、档案到考勤、考核、奖惩、项目管理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使研究院开始真正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在他带领下,研究院经历了从自立课题为主到接受委托课题为主,从上门反复游说到客户自己找上门的喜人变化。自此,研究院在咨询和服务创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和优异的成绩。从有偿咨询方面来看,在1993年底,研究院有偿课题收入几乎为空白。除了1992年由于特殊情况,全年咨询收入曾达到95万元外,其余只有1991年全年收入为30万元,而1989年、1990年和1993年三年咨询收入均为零。从1994年开始,研究院咨询创收工作逐步走上轨道后,咨询收入开始实现大幅增长。到2020年,综合开发研究院的咨询和服务创收已经超过了一个亿。

2006年7月,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接棒李罗力担任院长。此后,综合开发研究院不断发展壮大,在2015年被遴选为第一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在研究咨询领域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十三年的摸爬滚打、砥砺奋进中,李罗力组织开展了许多重大课题研究,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编制了研究咨询报告,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国家制定了重大战略方针政策,推动国家、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了积极的参谋助手作用。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是因为在综合开发研究院担任领导时期,为中国社会智库改革创新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1999年他被深圳市总工会评为深圳市市级劳动模范;2018年被深圳市创新发展研究院评为“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100个改革开放代表人物”之一。

弘扬马洪精神,为国家富强贡献民间智库力量

“如今,马老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马老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脑海萦绕,挥之不去。今天我们纪念和缅怀马老,就是要继承马老遗志,完成马老未竟的事业。”马洪,这位思想开放、勇于改革,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大师,对李罗力影响深远。

2005年,综合开发研究院创办者马洪获得了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他将所得的30万元奖金全部都捐给了研究院。当时,作为研究院主要负责人,李罗力从研究院拨出270万资金配套至300万,成立了以“马洪”命名的马洪基金,以永远发扬光大马老所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咨询为科学决策服务的精神。

2011年底,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深圳市马洪经济发展研究基金会正式成立,李罗力被推选为理事长。他与理事会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思考,最后决定,把马洪基金会的方向定位在“开展政府工作第三方民间评价”上。

2014年,马洪基金会开始对深圳市43个向社会发布2013年度“公共服务白皮书”的政府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采取了容易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金秤砣奖”评议活动方式。所谓“秤砣奖”,就是取自于人们所熟知的“天地之间一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这一经典语言的含义。在这种评议方式中,对于做得最好的单位给予“金秤砣”的奖励称号,依次是“银秤砣”“铜秤砣”,而做得最差的单位将被评为“纸秤砣”。

“金秤砣奖”评议活动第一次举办,就取得了很大成功,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和轰动,尤其是对政府部门起到了很大的触动作用。无论是深圳市的有关部门,还是其他省的政府部门,都将获得“金秤砣”荣誉称号作为社会公众对自己工作的高度肯定,将此荣誉刊登在政府门户网站头条,甚至有的作为主要政绩写入当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在李罗力的影响下,虽然马洪基金会在登记成立时只是基金会,但是从成立伊始,理事会就坚持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新型的高端民间智库。基于此,马洪基金会随后创建了“深圳市智库百人会”,这也与金秤砣奖评议活动一样,是一个迄今为止国内独一无二的创举,智库成员全部由生活和工作在深圳第一线的社会贤达、民间智者(包括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等)组成。

在如此强大的智库资源支撑下,马洪基金会成功举办了各种研讨会、论坛和沙龙,可以说是深圳最活跃的一支智库力量。特别是,马洪基金会2015年打造的高端智库会议品牌——“马洪基金会理事专题报告会”,已成为深圳高端智库的最亮眼品牌。自2013年起,马洪智库多次为国内省级城市、地方区县政府提供重大课题研究、政策咨询、政府评估及培训服务项目。围绕战略规划、政务公开、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县域经济、民生项目、教育发展等方向,为深圳、珠海、山东等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开展了十多项研究咨询和服务,形成多项有针对性的专业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获得应用和推广。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在李罗力的带领下,短短几年间马洪基金会取得了耀眼的成绩。2015年10月,马洪基金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社科组织”荣誉称号;2019年,在深圳市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中,只有32家社会组织成为“5A级社会组织”,马洪基金会因管理规范、组织科学、工作努力、成绩斐然,被评为深圳市“5A级社会组织”。

马洪虽已离世,但其精神长存。李罗力在《中国社会智库之父——马洪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中写道,马老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情操和高尚人格,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崇高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去继承和缅怀。

这,为马洪智库更上层楼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力量。

再创佳绩,开创深圳慈善事业新局面

对于心中有梦的人来说,退休之后,人生才真正开始。

2016年5月,在李罗力退休将近十年后,深圳市民政局领导找到他,提及深圳要创新慈善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成立深圳慈善组织领域的行业自律组织——“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并请他牵头筹备和组建工作。

从2016年年底到2019年年底,李罗力带领深慈联团队,在三年多时间里,不仅白手起家把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创建起来,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创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具有影响力的工作,推动深圳慈善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三年来,深慈联出色完成了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其中包括组织开展“中华慈善日”和“深圳慈善日慈善月”系列活动,以晚会形式举办鹏城慈善奖活动,开创了以法兴善、全民慈善的新局面,成为政府与慈善行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政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参谋和得力助手。

三年来,深慈联着力加强深圳慈善公益界理论建设。通过各种座谈会、研讨会和课题调研,总结深圳慈善发展经验,探讨慈善行业发展方向与战略路径,为增强工作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先后举办了2017年深圳市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2018年深圳慈善发展论坛、2018年中国慈善行业组织发展研讨会、2019年深圳市慈善行业人才发展政策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与从业人员分析深圳公益慈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深度探讨深圳市慈善事业发展趋势和解决对策。

三年来,深慈联始终把规范慈善行为和引领行业自律放在工作任务之首。2017年,深慈联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会员代表的意见与建议,率先开展深圳市慈善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在着手起草《深圳市慈善组织行业规范(草案)》的同时,开始编写深圳第一本慈善事业发展蓝皮书。2018年7月,《深圳市慈善事业发展蓝皮书(2016-2017)》正式发布,作为深圳市首本慈善蓝皮书得到慈善公益界的认可和赞扬。

三年来,深慈联巧用方法加强慈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慈善公益领域非常缺乏优秀人才,而人才建设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深慈联加强与高校合作,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深圳市公益慈善组织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推动慈善组织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此外,深慈联还通过举办“深慈研习社”的方式,邀请慈善领域各方面的专家及公益慈善组织的优秀管理者,针对会员和业内需求以及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三年来,深慈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弘扬“大慈善”理念。如,每年定期举办“慈善大讲堂”,打造面向市民的大型慈善知识系列讲座品牌;创办《慈善大视野》,将之办成深圳慈善行业对外宣传的媒介;携手深圳广电集团合作开展《公益民心桥》电台节目,架起社会大众与慈善公益的桥梁;创办“深圳慈善创益市集”活动,邀请公益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以露天市集的形式,进行机构宣传、项目路演、举办沙龙等活动,促成企业与公益慈善组织进行资源对接,提高民众参与慈善事业热情。

尽管李罗力于2019年年底离开了深慈联领导岗位,但他对深圳慈善事业所作的卓越贡献,为深圳市慈善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峰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了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和慈善行业充分肯定。如今,深慈联已经逐渐发展成国内慈善行业组织典范,不断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

“慈善是使人成其为人、使社会成其为社会的崇高事业。”李罗力在慈善领域所作贡献,使其荣获第三届鹏城慈善奖“鹏城慈善推动者之公益创新奖”,为他丰厚的人生再添一抹温暖的亮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鲁迅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在一次又一次迈向成功的征途中,李罗力锐意改革、雷厉风行的车轮从不因成功而止步。他与无数有志之士一道,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依旧在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供图:李罗力)

责编:张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