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六岁那会儿,马友谊正式跟着爷爷学葫芦雕刻。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蓬勃兴起,但葫芦雕刻产品的市场并不大。学了两年,马友谊也没耐住寂寞,去当了司机,给人开小车。小车司机有时候比较清闲,马友谊就利用闲暇时间,继续研究葫芦雕刻。到2000年前后,他开小车一个月的工资是700元,但空闲工夫做出来的葫芦,一个月能卖三四千元。就此,马友谊又从司机转行,回到了葫芦雕刻行业。这一干,就是20年。
20年,曾经的“司机小马”,变成了山东省济南市远近闻名的“葫芦马”。马友谊不仅种起自己的葫芦园,还办起葫芦文化博物馆、葫芦雕刻非遗工坊,带动周边村民数百人增收致富。
扎根农家的巧手艺
马友谊的葫芦种植园
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文祖南村,马友谊就生在这。
葫芦雕刻的手艺,马友谊是家传。他说,儿时记事开始,就知道自家不是纯粹庄户人家。农忙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去地里干庄稼活。农闲时,其他村人站在村街拉闲呱(济南方言,意为“聊天”),马友谊家里人都在院里做蝈蝈葫芦。
蝈蝈葫芦,是历史的产物。早些年,北京天津等地,有些喜欢玩蝈蝈的人。蝈蝈葫芦,行话叫“鸣虫器”,形状扁圆,揣在怀里方便,且透气。马友谊家不仅种这种葫芦,而且擅长雕刻和生产。
马友谊记得,小时候,秋天收完庄稼,酸枣成熟的时候,爷爷就要出门。两个麻袋,每个麻袋装约100个蝈蝈葫芦。爷爷要搭车去天津,有时是火车,有时是往天津送木料的拖拉机。马家的蝈蝈葫芦,在北京天津的市场名声很好,很快会被抢购一空。北京天津有大集,卖完葫芦,爷爷会买一些布料等家庭必需品,有时候,会直接用蝈蝈葫芦换一些粮食回来。
时至今日,马友谊更能体会当年父辈的艰辛。
他指着自己的左手说,这一道道,都是刀伤。葫芦的表皮光滑,做手工雕刻的,没有不受伤的,这是共同特征。爷爷、父亲的手上,划痕更多。
打定主意跟爷爷学习葫芦雕刻时,爷爷告诉马友谊一句话:“既然选了,就得干好、舍得吃苦,这手艺饿不死人。”
不甘现状的青年人
研学团队在文祖南村体验
2000年前后,“司机小马”通过工作之余做葫芦雕刻,月收入三四千元。不久,找马友谊买葫芦雕刻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他决定辞去开车的工作,专职做葫芦雕刻。
济南城区有一家英雄山文化市场,专卖古玩字画和一些文化产品。20年前,英雄山文化市场的摊贩,有两种:一种是“高端的”,在市场买一个铁皮柜子,一米二长、一米宽,固定位置,货卖不完,天黑锁在柜子里,人回家;一种则是“流动的”,没有固定摊位,货随人走,跟赶大集卖菜的一样,好位置谁来得早归谁。马友谊说,刚入行时,他唯一的梦想,就是在英雄山文化市场买一个铁皮柜子。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马友谊后来的圆梦,源于自己的诚实守信。
2004年临近春节的一天下午,正在英雄山文化市场摆摊卖葫芦的马友谊,摊位前来了一名顾客。因临近天黑,马友谊手里的葫芦不多。顾客挑挑拣拣,花300元买走一个寿星葫芦。这时,一位外国友人走过来。因不懂中文,又喜欢葫芦,比比划划一阵子,马友谊才弄清楚人家是问多少钱一个。
外国友人想把剩下的两个葫芦都买走,马友谊因为着急回家,伸出4根手指头,意思是一共400元。没成想,外国友人直接掏出400美金,递到马友谊手里。马友谊连连摇头,告诉对方是人民币400元。
这个画面,被一旁的一家店主看到。马友谊做完生意,店主走到他跟前,说:“兄弟,以后你的葫芦,我帮你代卖。卖好了,咱俩再合作。”
唱出新时代致富经
马友谊在自家葫芦文化园工作
2004年的一件小事,让马友谊在英雄山文化市场找到了固定代理商。再往后,他的葫芦越卖越好,在市场买了两个仓库。经营几年时间以后,马友谊有了更大的想法,他卖掉市场的仓库,回到家乡文祖南村。
“葫芦雕刻作为一门民俗技艺,以后肯定有发展前途。”马友谊说,认准了这个方向,他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开始扩建自己的葫芦文化园。经过十几年建设,马友谊的葫芦文化园,现已包括葫芦文化博物馆、研学课堂、非遗工坊以及上百亩的葫芦种植园。
自己致富的同时,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马友谊开始帮助乡亲们。
他的徒弟黄允强,因身患残疾,曾是省级贫困户。2015年,黄允强的家人找到马友谊,希望后者能传授一门手艺。马友谊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下来。如今,黄允强通过葫芦雕刻,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额外收入。
马友谊的另一位徒弟姚瑶,是安徽人。2010年,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到马友谊的葫芦雕刻手艺,专程赶到文祖南村学艺。目前,姚瑶不仅自己学会了葫芦雕刻,还回乡开办公司,带动了更多人参与传承。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不认同这句话,手艺没必要捂着盖着。”马友谊说,很多非遗技艺,人们从开始学,就是为了糊口。后来,有的人付出多、有悟性,水平超过师傅,作为老师应该感到高兴,这是这门技艺的幸运。其实很多技艺,只要用心学,没有学不好的道理。
马友谊说,现在他的葫芦工坊,每年有500万元的销售收入,但他相信未来会更好。目前,马友谊正着手研究研学游市场。刚过去的暑期,周边地区到他葫芦文化园研学考察的团队不断,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受访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