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东泰安肥城市紧紧围绕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不断加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效能发挥新路径,充分利用阵地广、资源多的优势,用接地气、对胃口的文化惠民活动,书写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优异答卷。
到群众中间扎根
文化自信的根在群众,群众文化的根在基层;文化不该是守着“阳春白雪”孤芳自赏,而应在群众生活中繁荣发展。
肥城市从加强服务供给“主体、内容、形式”三方面入手,着眼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对接群众需求、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文化惠民覆盖面。
“老中青,不同的市民群体,有不同的文化需求,乡镇里的各村群众、城区中的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也不一样,我们都要兼顾到,满足最为广泛的基层百姓需求,真正把文化送对,送到群众心里。” 肥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张晓丽说。
近两年来,立足群众需求,肥城市分类施策,精准服务。针对镇街村居群众推出了广场舞大赛、才艺大赛、戏曲票友大赛三大惠民赛事;针对农村在家居住的老年人居多的现状,将本地精品庄户剧团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出了群众耳熟能详的精品大戏;针对城区社区居民文化需求普遍较高的情况,推出了舞蹈、歌曲、戏曲等门类的社区艺术提升行动、文化进社区公益巡演;针对学生和年轻人群体,推出了讲好肥城文化故事大赛、“小手拉大手”亲子全民阅读等活动;面向戏迷票友,推出了戏曲名家大讲堂、空中戏曲大舞台,录制播出精品豫剧唱段欣赏38期;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举办“品味诗词之美·传承中华文明”原创诗歌征文大赛、非遗大讲堂;线上针对年轻人时尚、前卫的文化需求,近期准备推出青年时尚歌友会专场惠民演出。截至目前,肥城市推出近百期线上培训课程,200余条公益教学视频,线下开设13个培训课程,开放了14个社区图书馆、30个文化馆、图书馆分馆,线下活动体验和线上文化服务相得益彰。
“老婆婆我今年七十多,自编自唱自己说,我请大家仔细听,说说我们身边的《中国梦》……”伴着快板的节拍,今年76岁的李秀英老人正全心投入地排练着新创作的快板书《中国梦》。李秀英老人是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的村民,是一位十足的戏曲迷,同时还是朱官庄户剧团的台柱子。“我当闺女的时候喜欢各类戏曲文艺。如今生活好了,日子幸福了,又参加剧团了,现在是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平常看电视的时候,我就留意那些好词好句子,把它们和村里的身边事写在一起,就成了我的快板书,过两天,我还要编个小戏《娶婆婆》。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上泰城的梆子剧团学习学习。”李秀英开心地说。
听取百姓的现实需求
一村一团队,文化志愿者挑大梁、唱主角。如今,肥城市共发展文化志愿者近5万余人,每村至少有一支业余文艺团队,形成了“一村一团队”的格局。李秀英所在的边院镇朱官庄户剧团以及汶阳镇李氏唢呐队、新城街道巧山农民艺术团、安驾庄镇明星艺术队等,都是肥城当地极为活跃的几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演员都是各村的村民。他们白天是村里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晚上是剧团的 “台柱子”“大明星”。他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小品、戏曲、表演唱等形式开展文艺创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身边的好人好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受到周边群众的热烈欢迎。
“对于文化进社区、进乡村巡演,我们基本上都是动员社区、村里的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来登台演出,一家一个人参加演出,可以带动亲朋好友,都来参加活动,看演出。”肥城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勇说。
“群众自己演,演给群众看,群众乐在其中”,正是肥城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这些“草根”文艺爱好者不乏种地的老把式,他们放下锄头,戴上行头,边听、边学、边练,为乡亲们送上一台台带着泥土芬芳的欢乐大戏。
肥城市先后推出了《保姆》《卖婆婆》《桃乡美》《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家乡桃花源》等上百部原创文艺作品,12部作品荣获省市知名奖项,编撰出版了《文化肥城》《风物肥城》《肥城文化揽胜》《肥城区域统揽》等系列丛书20余套,以基层文艺舞台为载体,突出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宣传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不断健全了肥城市“文艺精品创作”体系。
多方保障兜底
“基层设施建设、服务效能提升、人才队伍培养、文艺精品创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 六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肥城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并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径。现在的肥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集中在最基层,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搞得好,有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就能吸引群众、感染群众。用文化的力量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就会起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肥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同志说。
“年纪大的教不了,年纪小的不敢教,前些年我们社区就面临着暑期孩子无人照料辅导的难题。这两年,我们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文化阵地,增设了社区图书馆、舞蹈室、绘画室、娱乐室,还开办了四点半课堂,每天有100多社区儿童来到这里学习娱乐。孩子在这里快乐安心,家长放心,我们看着舒心。作为社区的服务者,我们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办最好的事,充分利用好社区资源为群众提供最好的文化阵地。”肥城市新城街道孙家小庄社区书记孙绪民说。
文化惠民,设施先行。肥城市在努力构建全域化公共文化体系空间布局的探索中,突出“基层设施体系 ”建设,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日益完善。目前,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城市展馆等多种场馆,融合文明实践、文化交流、文体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中心正在精心打造中,将让市民享受更加丰富的文化、更加便利的服务,也将成为肥城市崭新的文化地标。从2019年起,肥城市开始实施基层文化阵地效能提升工程,在乡镇文化站、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每年对100个村级文化阵地进行改造,不断提升建设标准和服务效能。截至目前,肥城市建成文体广场984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63%,农村文体广场文化服务标准化成为“山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