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响乐作品《浴火重生》的四个乐章就像抗疫时期的武汉所历经的四个阶段,指挥家邵恩用音符谱成乐章,用旋律勾勒画面,用音乐记录历史。4月8日,武汉正式重启一周年,来自这座英雄城市的武汉爱乐乐团登台国家大剧院,在指挥家邵恩的率领下,以大型抗疫交响作品《浴火重生》为第七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揭幕。
“疫情牵动了全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心,最严重的时候,大家的内心被恐惧充斥,面对疫情,一方面我们中国人勇敢地站起来去抗争,但同时疫情确实也带来生活的阴影和心理上的压抑,所以武汉重启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全国人民的努力抗疫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作为音乐工作者,这个作品反应了武汉抗疫的全过程,也反映了我们当时为抗疫做些事情的强烈愿望。”指挥邵恩介绍。
《浴火重生》:弘扬抗疫精神,坚定必胜信念
一年前的武汉,在历经了76天艰苦卓绝的抗疫奋战后,大城重启。一年之后,武汉爱乐乐团在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上,以交响曲《浴火重生》,将疫情来袭时的悲情,四面八方的驰援,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以及战疫必胜的信念化作音符,震撼着每一位现场观众。
“《浴火重生》这部作品,既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抗疫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交响乐创作的最高水准。最初的想法是,我们不能去当医生、不能去当警察,但我们作为音乐工作者,也可以通过音乐的力量,和全国人民共同抗疫。希望所有经历过疫情的人听到这部作品都有同样的感受,也能够理解我们要传递的情感和信息。”邵恩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和创作高度。
而武汉爱乐乐团演奏《浴火重生》,在这样的时刻尽显契合。据记者了解,这已经不是他们乐团和邵恩指挥的第一次合作,但这次邵恩的感触却特别之深。“因为他们经历过疫情的黑暗,经历过生死的考验,他们的演奏中,更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而这是经历过苦难以后的凝练,这也是正在激励着中国人民进步的正能量。” 说时,邵恩已为之动容。
音乐会的意义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它更是传递情感和精神的载体,它用音符和旋律筑起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让全国人民面对困难或是病毒,都能够坚定勇敢、不畏。
《浴火重生》:剖析四个乐章,画面逐帧再现
记者了解到,《浴火重生》这部作品共分为悲情的慢板、充满动力的快板、温暖的中板、辉煌的快板四个乐章。
疫情期间,陷入黑暗。“在第一乐章里,我们写出了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以及面对死亡的压抑恐惧。”邵恩介绍。在现场,缓缓进入的旋律足以让目光穿透舞台,逐帧而过武汉当时的画面,痛失亲人、生死别离、隔窗拥抱、声嘶力竭;那一声定音鼓,像极了强力哨令,让所有人开始警醒。
激烈抗争,激昂浩瀚。“党中央的一声号令,全国人民驰援武汉,场面极度震撼,也全部在第二章体现。” 邵恩说到。那时候的武汉集结了全部的力量,建筑、医护、军警、后勤志愿者等团队,所有人也都在全力以赴,其中,医疗设备与物资的不间断输送、深入一线和研发疫苗的各位院士、方舱医院的拔地而起等,接连成为中国速度的印证和缩影。
无私奉献,无畏牺牲。“第三乐章主要歌颂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大国情怀。” 邵恩继续介绍。钻进防护服,带上防护眼罩和口罩,便踏进战场,和时间抢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的全国人民在通过镜头的转播,日夜关注着。
迎来曙光,血液沸腾。“第四乐章是凯旋式,总结了前三个乐章当中所有的音乐素材,来讴歌胜利,来歌颂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邵恩总结。随着陈薇院士团队的疫苗进入测试阶段,以及新增确认和新增死亡的数字趋近于零,全国人民终于看见胜利的曙光。数日之后,方舱医院拆除、火神山回归往日的安宁和空旷,机场和车站也不再是眼泪和拥抱的,同时,武汉城内的笑脸次第绽放,而舞台上,小提琴的16分旋律像在一比一刻画着人们的心情。
演出之后,文旅中国的记者采访了武汉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陈莹,作为武汉人,这场特别日子里的音乐会对她有着更多的触动,“回忆当时的场景,内心非常复杂,记得第一次排练的时候,只演奏到10分钟便被暂停,所有人都泪如雨下。我的哥哥和嫂子都是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孩子寄养在我这里,全家人整整两个月没有见过面。《浴火重生》已经不是首演,但在重启一周年的日子里演奏,还是会被感动、被触动,还是会浮现当时的幕幕画面。”
《浴火重生》:遵循交响标准,升华民族精神
“这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次生死考验,在考验当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高尚、勇敢和顽强。”据了解,大型原创交响曲《浴火重生》,创作启动于抗疫形势最为严峻之时,是国内首部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大型交响乐作品,由作曲家关峡领衔,邵恩及杨帆、黄凯然四位作曲家共同为武汉爱乐乐团公益创作。作品中,既融入了作曲家在疫情下对于生命思考,抗疫必胜的信念,也有他们对于中国交响乐创作的探索。武汉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把一份大爱传递给在场观众。武汉爱乐乐团团长张守忠表示:“感谢国家大剧院第七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邀请我们参加开幕演出。我们也想通过音乐会,感谢全国人民疫情期间对武汉的大力支持、帮助、关爱、鼓舞,这是一种大爱,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大爱。”
交响曲一直被认为是宝塔尖上的明珠,因为它具备了艺术质量、逻辑思维、主题深刻等要素。而《浴火重生》这部作品,也正是遵循了真正经典交响曲的标准和格式。“我们开了将近20次的创作会议,其中要克服两个最大的难题,即四个人写一部交响曲如何能够像一人所作和最简单的三小节音乐素材如何发展成43分钟的交响曲。为此,我们4位经常熬到半夜四五点,在这期间,最大的消耗品是香烟和酱牛肉。”邵恩这简单又欢乐的分享,也实在难以掩盖创作者们想用自身的专业为全国抗疫贡献力量的迫切渴望和想要传递民族情感的热切期望。
“中国人在抗疫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个民族的团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一个民族的抗争精神,《浴火重生》这部作品表现的也正是这些。抗疫,只是一个现象,但是作品将其扩大和升华,更讲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甚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生死问题及对生命的理解。就像《黄河大合唱》,抗日只是一个现象,表达的更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尊严,以及中国人所怀抱着必死的信念保卫家乡、保卫黄河。抗日战争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听黄河大唱仍然心潮澎湃,甚至再过100年,再听还是会热泪盈眶,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邵恩希望能够通过对这种高级的艺术质量的追求,达到对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的歌颂,希望能够通过对主题的深入刻画,让人们对生与死的大主题有更加充分、准确的了解。
“作品不能因为某一个局部打动人心,就定义为好的作品。它需要从第一个音符开始,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结尾,都打动人心。”所以邵恩聆听了乐团成员的故事,不是来自于报纸、网络或者电视镜头,而是真实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或者每一个家庭当中。邵恩告诉记者,这是作品创作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这种真实也最能让观众能够从音乐作品中产生更多共鸣。
图片由国家大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