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是我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北京市东城区在示范区创新发展过程中,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7月14日,《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全过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全过程管理办法》)政策发布会在北京市东城区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东城区相关领导及部门、东城区社会化运营承接单位代表及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俞浩表示,《全过程管理办法》是东城区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化运营全过程管理链条有机衔接、良性循环等为目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而制定。
《全过程管理办法》实现了落实政府保障责任,强化政策环境营造、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整合用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等举措。其中,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是该政策的突出亮点。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东城区《全过程管理办法》政策文件首次建立了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样板,对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的职责分工、承接主体的遴选标准和方式、服务规范及要求、绩效考核与管理、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扶持与培育等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事项做出了规范,以系统化思维引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创新发展实践。
北京市东城区围绕“有没有、够不够、好不好”三个层次,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实现1.0、2.0、3.0的阶梯进程,构建了完善的政策体系、购买机制,形成了清晰的工作脉络和发展成果,涌现出了以“美后肆时”、角楼图书馆、胡同博物馆、27院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社会化运营典型,在激活社会力量、丰富服务内容、变革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从2014开始,每两年为一个版本,1.0版本重点解决资源导入问题,在人员、场地、服务方面实现了市场要素对接;2.0版本重点解决制度建设问题,开启了社会组织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模式;3.0版本重点解决创新发展问题,突出文化聚合能力建设,强化现代化传播理念运用,营造跨区域服务的“市民文化活力空间”和文化美学场所。
作为东城释放政策体制机制活力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最新成果,美后肆时通过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供给,链接起了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受众,仅开放3个月就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098场,约6万人次直接受益。美后肆时的运营团队负责人卢秋平称,对于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品牌吸引力、激发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力,团队还将继续探索。
2021年,东城区更是深入把握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向,结合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实践,围绕“选—用—管—培”四个环节,形成以全过程管理为牵引的“1+6”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制度体系,“1”指《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全过程管理办法》,“6”指与之配套的6个文件,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承接主体的资质条件;提出政府采购社会化管理运营承接主体的评价办法,并拟定了示范性合同文本;细化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制定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服务指南;构建对承接主体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办法及指标体系;建立了对社会化承接主体的引导扶持政策和机制。以上问题的解决,对于全国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方面具有突破性和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优惠收费服务内容、流程和定价方式、收益计算、收益分配等内容的设计,推动社会化运营自我“造血”发展。
立足国家社会化运营发展新趋势、新变化和新要求,结合区域实际,东城区所编制出台的《全过程管理办法》,树立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全过程管理、创新性发展的标杆,鲜明地体现了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创新发展实践的特点,为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引领示范。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表示,《全过程管理办法》是东城区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而确立、编制,其突破性地解决了全面推进公共设施社会化运营中的诸多瓶颈问题和突出矛盾,助力了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水平的提升,未来可被复制、被借鉴、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