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读者在公共图书馆阅读
一场场文艺演出、一次次非遗展示被“送”进农村、学校、社区,参与“我要上村晚”、庄户剧团展演等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文化生活“新常态”;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覆盖城乡……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公共文化领域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持续完善,一系列积极举措在释放惠民红利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扎实的获得感、满足感。
延展服务半径,文化活动参与度更高
“今晚的《墙头记》演得太好了!明天到哪里演?”在兰山区枣园镇龙虎村,一场精彩的弦子戏剧目演出结束后,戏迷庞莹彩走上前围着演员详细询问起来。9月起,兰山区“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活动正陆续在该区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展开,将集中展演311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据介绍,此次活动中,兰山区庄户剧团“唱主角”,演出形式涉及柳琴戏、弦子戏、歌曲、器乐、舞蹈等,以“群众演、群众看”的方式,反映乡村发展新风貌、文化生活新变化。
为培植庄户剧团,兰山区每年都举办庄户剧团展演,通过“以赛带练”加强各类队伍之间的业务交流,与此同时,兰山区文化和旅游局还从山东省柳子剧团、临沂市文化馆等单位邀请指导老师,对庄户剧团成员开展技能培训,既提升了民间团队的“造血”功能,亦发掘了一批文艺骨干人才。兰山区向阳艺术团团长刘永赞介绍,该艺术团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打磨锤炼,能拿得出手的剧(节)目越来越多,还新排演了现代柳琴戏《刘胡兰》、快板书《六个老汉抗疫情》等。“今年团里又吸收了3名新人,大家创作热情高涨,节目的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多。”刘永赞说。
除广泛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外,兰山区近年还培植了乡村歌手大赛、公益电影放映等品牌惠民活动,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展示等2000余场次,惠民服务半径不断延展,群众参与度很高。
用好各类阵地,群文体验便捷高效
刷卡后自动开门、24小时自助借还书……在兰山区赵岔河社区广场上,免费开放的智慧书屋配置图书3000余册,以全智能的方式,吸引社区居民“打卡”阅读。赵岔河社区还同步开辟一处阅览室,编配图书12000册,实现了与区图书馆总馆“通借通还”。
这仅是一个缩影。兰山区还在区图书馆旧址上打造了一处红色书房,突出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商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五大主题,既彰显了沂蒙文化中的特色元素,又呈现出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
“如今家门口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多,阅读、看舞台剧、看电影都非常便利,文化生活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市民张晓慧如是说。
在兰山区,随着城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逐步建成,越来越多人与张晓慧一样,都能切实感受到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据介绍,目前兰山区共有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14个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27个、文化小广场414个。“今年内我们还将提升基层文化场所223处,打造完成乡村书房3处、城市书房1处,升级乡村记忆馆11个。”兰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通过升级设施进一步发挥服务效能的同时,该区还创新实施“文旅管家”项目,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面向专业机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让政府“送单”变为群众“点单”。
创新惠民途径,群众幸福感更充实
“您看到的是正在为您直播的‘第五届洋葱文化节’活动……”在多个活动现场,“兰山文旅”通过抖音等线上平台进行直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近年来,兰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用好“互联网+”手段,做优做细“直播助农”“一镇一品”,做好做深“云课堂”“云游兰山”,为当地特色文旅产品及区域文旅形象增加曝光度。同时,当地一些非遗手艺人也以线上方式展示个人作品、分享教学视频、讲解非遗知识,拉近了非遗与大众之间的距离。琅琊剪纸、王氏熟梨等一些非遗项目火爆“出圈”,并依托核心技艺实现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据悉,兰山区还大力实施消费促进行动,通过举办五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区财政发放消费券250万元,拉动消费2000余万元,受益群众达5万人。该区在2022年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中,吸纳涵盖图书报刊、文创衍生等领域的58家文旅企业入驻消费季活动平台,活动期间发放惠民消费劵100万元,组织开展主题活动1500余项,在为群众提供消费新体验的同时,探索建立让消费者得实惠、文旅企业扩市场、电商平台拓展业务的文旅消费长效、互惠机制。“通过参与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我们广泛对接了用户需求,也找准了市场支点,凭借把琅琊剪纸元素与群众生活结合,推出许多平价新产品,每月产品销售额达300多万元。”琅琊剪纸手艺人王桂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