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曾几何时,渴求自由和进步的艺术家们从上海、南京、武汉及西安等大城市来到杜甫川、柳林铺,来到延安,来到杨家岭,他们或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或妍姿艳态、粉装玉琢。他们以对既往伤感的告别,以对未来浪漫的憧憬,突破禁锢,走出故园,是为了内心深处那片晴朗朗的天。
初到陕北,一道道沟壑,一道道梁,“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四十里平川了也了不见人”,大城市的文化人在乡村路上鞋弓袜小,步履艰难,一时对困厄抱怨,对斗争恐惧,对约束抵触,从物力维艰至精神迷茫,背负个人功利,难脱其累,总是难入世宜。
宝塔山下,延河两畔,窑中对话,庭前雄论,精神转捩,势在必行。人民领袖与艺术家聚首,说历史,评时代,论人民,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号召艺术家与工农兵结合,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投入民族独立的烽烟。桥儿沟激起波澜,逐步汇成磅礴之音: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
与过去的自己痛苦告别,进行灵魂深处的自我革命,有进取心的艺术家在历史的趋势中坚定选择,在革命阳光下真诚探索。他们新奇地体验“延安风景”,秧歌、民歌、道情、场子、腰鼓、狮龙舞、唢呐、说书、剪纸,扎实地踏上人民“厚土”。通过“抗旱”,与群众共御天荒,从小我开始进入群我;通过“入仓”,感受稼穑艰难,领悟劳农神圣,养成劳动观念,共享丰收喜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在“破晓”时,“调解”邻家矛盾,体验基层生活,了解百姓疾苦,感知人性之美;他们在“妇纺小组”中知微见著,百姓大生产支撑军队的大进军,同心同德者胜;他们在“豆选”中体会人民当家做主,感受新型人民民主;版画家以笔为枪,当敌人搜山时成为坚强的战士,“人桥”打通走向胜利的一路通途,跨过小我的梁峁沟源,最终得到艺术的永生。
扎上白羊肚手巾,系上陕北汉子的红腰带,穿上灰色的土布军装,哼起个顺天游,舞起那大秧歌,艺术家放下小我的身架,拜人民群众为师,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在杨家岭的人间情暖中,艺术家们实现了人民立场、阶级观念、艺术价值的升华。从小鲁艺到大鲁艺,得到成长的艺术家们日益感受到,唯有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才可以“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这是艺术家的伟大转型,这是以人民为本创作原则的源头和初心。
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走火种送给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启了中华文明火的传说。杨家岭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永不熄灭的中国文艺圣火,这里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里有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里有党的文艺方针以及贯穿其中的精神体系、观念体系和政策体系。杨家岭窑洞中的这一束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圣火,点燃了中国文艺的遍地烽火。从此,中国革命文艺迎来了第一缕春风,由延安杨家岭吹向祖国大地,开启了“文艺为人民”的崭新时代。从此,艺术因为反映了人民的呼声而盎然,艺术家因为与人民在一起而充满生命力,艺术事业因为与人民结合而繁花似锦。
在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中国文艺正在迎来新的春天。《杨家岭的春天》深情追溯前辈先贤深刻的文化转型,热情欢呼“为人民而舞”的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春天!想着杨家岭的那个春天,想着《杨家岭的春天》不久将向杨家岭的人民汇报,就想起贺敬之的《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作者巴图系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 张云峰
作为编导,我创作过不少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形式的剧目作品,也与不少民间舞人有过深入的交流。但更多时候,我都将民间舞作为素材和工具,更加注重与其文化精神相契合的个人表达。《杨家岭的春天》却是一次全新的创作体验,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采取了集体创作方式——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和创意学院14位编导倾力加盟,组成了一个多元的、充满活力的创作集体;也因为在创排过程中,创意学院与民间舞系的工作方式真正地产生了碰撞、融合,激发出许多新的思考。总之,这部作品的创排于我而言是一次宝贵且难忘的经历。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树立起音乐家、舞蹈家、文学家、美术家4个人物形象,以3个篇章讲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乃至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巨大转变。篇章之间,我们使用蒙太奇语言进行过渡,建构起3个篇章相对独立又层层递进的交响式结构,彰显出延安精神对中国文艺的建构价值。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感觉,我们好像不仅在讲他们的故事,也是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对80年前中国艺术家们的赞颂,也是在鞭策我们自己,在勉励今天中国广大的艺术工作者。
在舞蹈语言的建构上,我们以陕北秧歌为素材,但也引入了不少当代性的表达,例如,陕北秧歌中常见一个“绕”的手部律动,原本是为了将长绸舞出绚丽的运动轨迹。在创作中,我们提取了这个“绕”的动作,但是为表现出那热火朝天的战争年代、如火如荼的文艺运动,我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在力度的处理上,加了顿挫劲、梗劲进去。这样一来,它就与雕刻延安木版画时,手腕那种刚劲有力的动作动势形成了对应关系,表达出当时的艺术家那种充满理想信念和革命斗志的精神风貌。就算把这个动作放在腮边,也完全不会让人感觉扭捏作态,反而是十分爽朗、活泼的形象。
《杨家岭的春天》见证了我们青年编导与学生演员的成长,也是对“舞蹈诗剧”这一体裁的探索与创新。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欢迎大家走进剧院,与我们一同享受跨越时空的烂漫春光。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 张晓梅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与创意学院师生的强强联合、倾力打造下,已不仅仅是一台艺术作品,更是以舞育人的实践案例。通过《杨家岭的春天》,学生完成专业上的蜕变,实现思想上的升华。
在创排的3个月里,《杨家岭的春天》的首批演员——中国民族民间舞系2019级的学生可以说完成了从“学生”向“演员”的蜕变,这3个月的突击精进,令他们有着令人瞠目的进步——我很欣慰地看到他们在学校里就能够完成这个过程,早早领略舞蹈演员的最高标准。去年8月,学生们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封闭训练,一个月的时间,硬生生把100分钟的舞剧整个拉了出来。9天创排一个篇章,从早到晚,宿舍、食堂、排练厅三点一线,枯燥、辛苦,但是所有人的心都前所未有的安静,心无旁骛地把自己交给了“杨家岭”。说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都不为过。毫无疑问,通过参与精品力作的排演,学生们在专业技能上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而除此之外更难得的是学生们思想上的升华,理念上的转变,在创排过程中产生的思政教育意义更值得总结思考。《杨家岭的春天》中贯穿着延安精神、蕴含着红色基因,诉说着80年前文艺工作者为中国文艺发展所做出的无私贡献,80年前他们以笔为枪,将艺术创作与民族战争相结合,用自己的方式为挽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奉献力量。学生们身在其中感受那个物资匮乏但精神丰满的时代,切身体会“为人民而舞”的意义。北京舞蹈学院学子因为《杨家岭的春天》的创排,会将这红色血脉、革命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作为总导演,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看着学生们成长、成熟,我很欣慰和振奋。他们年轻、勤恳、充满激情,他们是《杨家岭的春天》绽放的绿枝花蕾,也是《杨家岭的春天》结出的累累硕果。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枝叶随风,怎样摇曳都是他们的个性所在,这个时代的风,会让他们舞得更绚烂、更自由。他们都是从《杨家岭的春天》这棵大树上生长出来,从延安精神与民间舞的血脉里生长出来,便注定会在风中多一份坚守、多一份赤诚。
▲ 赵珊饰慧儿
▲ 彭义博饰慧儿爹
▲ 邵俊婷饰老妈妈
▲ 孙科饰美术家
▲ 汪子涵饰文学家
▲ 李晨赛饰舞蹈家
▲ 吕科镝饰音乐家
▲ 该剧在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与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共建“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202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周年。为贯彻落实两个讲话精神,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舞蹈学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出品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该剧已于2022年11月初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幕演出剧目在国家大剧院首演,2023年1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进京集中示范演出剧目名单》,2023年兔年春节亮相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文艺院团联合推出的“文艺中国”2023新春特别节目。2023年3月,《杨家岭的春天》入选“北京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案例”。
▲《杨家岭的春天》剧照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自2021年底开始筹备策划,主创团队深入延安鲁艺、杨家岭、安塞等地开展采风活动,了解延安地区革命历史文化,走访民间艺人,为作品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作品创排期间多次召开审看、研讨会,邀请业界专家对作品的剧本、结构以及舞台呈现进行深入探讨、论证,精心打磨提升艺术品质。2022年8月,该剧在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与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共建“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北京舞蹈学院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引领,以创演《杨家岭的春天》为契机,开启全院师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总动员,先后举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研讨会,并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新浪微博等平台进行直播,共计20.9万次观看量;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重温两个讲话精神,围绕《杨家岭的春天》这一重大主题创作开展交流研讨;北京舞蹈学院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中国舞党总支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党支部举办“举思想之炬,扬精神之旗——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用舞蹈讲好杨家岭的故事”支部建设活动,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该剧由国家大剧院BDA青年舞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和创意学院共同创演,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从延安经典木刻版画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具有当代风格的汉族民间舞样式、悠扬高亢的陕北风格音乐、木刻版画质感的舞美呈现,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返延安,通过“厚土”“破晓”“永生”3个篇章,“沉浸式”感受杨家岭艺术家深刻的精神转型,再现杨家岭鲁艺的恢宏历史场面和红色沃土上的文艺青春,热情讴歌杨家岭窑洞里那一簇“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圣火。
该剧于近日启动新一轮巡演,将先后在国家大剧院、顺义大剧院、清华大学及延安大剧院演出共计10场。
(本文图片由北京舞蹈学院提供)
2023年4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从〈杨家岭的春天〉到新时代的春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