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钢——北京现代音乐节:二十载栉风沐雨,淬火前行

2023-06-07 17:43:31 来源: 文旅中国

近两年,我们在舞台上欣赏到作曲家叶小钢带来的很多新作,如为声乐与乐队创作的五乐章作品《少陵草堂》,以及受中央芭蕾舞团特邀作曲、今年2月在京首演的芭蕾舞剧《红楼梦》,这部作品将于9月再赴深圳演出。除了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的职务之外,叶小钢还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近日,他提出在深圳打造一个大湾区音乐文化场的理念,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多年来一直为音乐普及不懈奔走、为提高国民美育水平鼓与呼的艺术家,叶小钢近来最津津乐道的,是他发起创办并担任艺术总监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今年迎来了第二十年举办。

二十载筚路蓝缕,二十载厚积薄发,5月22日至26日,以“声悦启新篇 旋律铸辉煌”为主题的2023北京现代音乐节带来3场作曲大师课、9场专场音乐会和1场音乐文化发展论坛,为广大观众开启了高水准、高强度的现代音乐之旅。“北京现代音乐节是一个学术和艺术融合沟通的平台,是呈现富有青春气息作品的舞台,也是传递中国现代音乐精神的平台。”叶小钢说,“我们希望将中国当代音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听到中国当代音乐的声音。”

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外作品并立

展现多姿多彩现代音乐风格

北京的历史感与北京现代音乐节的现代感,形成一种动人的交相辉映。北京现代音乐节的舞台上,新的声音充满创造的个性和艺术的力量。音乐节期间,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北京民族乐团、贵阳交响乐团、圣风室内乐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演出团体,与指挥家俞峰、张国勇、吴怀世、金野,钢琴家爱德华多·图尔、 迈克尔·萨尔卡、黄若愚、文茗;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江洋、兰维薇,二胡演奏家刘蕾,古筝演奏家程皓如,笙演奏家郑杨,小提琴演奏家张精冶、黎雨荷,唢呐演奏家张倩渊,大提琴演奏家莫漠,打击乐演奏家余乐,歌唱家石倚洁、郭森、刘嵩虎、薛皓垠、任廷等百余名艺术家轮番进行展演。中国、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爱沙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作曲家罗伯特·莫里斯、沃尔夫冈·里姆、大卫·希思、弗朗西斯·普朗克、阿沃·帕特、里盖帝、阿尔班·贝尔格、尼科洛·安森、贾尔米拉·玛祖洛娃、卡洛斯·西蒙、查得·卡农;朱践耳、罗忠镕、叶小钢、周龙、周湘林、秦文琛、贾国平、李滨扬、沈叶、常平、徐之彤、吴延、张帅、邹航、郑阳、纪宇、陈欣若、李劭晟、张征、白超、王丹红、胡廷江、金卓晟、文子洋、方岽青、李博、李子傲、李霓霞、张书皓、王中山、周展带来的几十首现代音乐作品,为世界音乐注入一段北京初夏的浪漫记忆,增添一抹活力澎湃的中国色彩。

音乐创作,思想先行。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美国作曲家及音乐理论家罗伯特·莫里斯、美国青年作曲家查德·卡农带来3场精彩的“作曲大师课”,结合他们自己学习作曲的经历及其创作经验,与学生们进行分享与交流。音乐节期间,主办方为听众精心组织了9场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精彩专场音乐会。主要包括《行空》——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暨秦文琛协奏曲专场音乐会、《青春中国》——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音乐会、《龟兹盛歌》——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爱莲说》——黎雨荷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圣风》——中国民族室内乐作品音乐会、《落花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消失的银杏》——北京现代音乐节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少陵草堂》——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风月无边》——世界扬琴家族专场音乐会。

9场音乐会,演奏家阵容星光闪耀,既集中了当代国内国际的音乐精英和新锐,又展现了现代音乐未来的新兴力量。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外作品并立,还体现了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区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作曲家对于人与自然、生命、文化、家国的独特理解。曲目从内容内涵、表达形式展现出多元交融的特点,从创意到出品,堪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也充分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现代音乐风格。

5月26日,主办方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中国与世界》——扬琴音乐文化发展论坛”。论坛从“中国与世界”大维度出发,针对学界关注的“扬琴音乐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进行交流和互动。

20年的磨砺与救赎

北京现代音乐节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该节创建于2002年,历经20年精心培育和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结构模式,以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发展平台为主要内容,积累了数量庞大的音乐成果,包括400余场各类精品音乐会、逾百场内涵丰富的讲座及大师班,并出版了一大批学术书籍、乐谱及音像制品。

北京现代音乐节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持续探索,通过突出“演出、教育、交流”特色来搭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平台,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一张北京文化活动的“金名片”,和“现代音乐”专业艺术领域面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最知名的音乐节类品牌活动。

“北京现代音乐节迎来第20年,即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代的中国音乐已呈现百花齐放、发展全面的可喜态势。北京现代音乐节是一个学术和艺术融合沟通的平台,是呈现富有青春气息作品的舞台,也是传递中国现代音乐精神的平台。二十年来,向全世界推广了很多中国当代的新音乐作品,将一批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推向国际学术交流舞台,将中国当代音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听到中国当代音乐的声音。”叶小钢坦言,“20年的北京现代音乐节,是一部心灵史。”

对于音乐节20年来取得的成就,叶小钢将之归因于“时代的机遇”。“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凭着自己对音乐的满腔热忱,坚持办了20年,一直坚持到现在,也是一种情结。”20年弹指一挥间,叶小钢有诸多感慨,与音乐创作的纯粹不同,从事艺术节的诸多行政管理、组织协调,和国内外同行打交道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心灵是一种拷问和折磨。同时在意志上是一种锻炼,也是对目标孜孜以求的一种磨砺,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淬炼和蜕变。”叶小钢表示,这个音乐节注入了他个人的审美倾向、审美需求,以及对未来音乐世界前景的追寻,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自己的救赎、解脱、淬火,变成百折不挠的一部心灵史。

“所有的成绩,一转眼就过去了,所有的成功,一眨眼就过去了,留下的都是经验和历练。欣慰的是,中国音乐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中国音乐的格局因为现代音乐节而有所改变。”叶小钢说,这20年,音乐节推出了一批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的出彩之作,打开了大家的眼界,与此同时,青年作曲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可以说,这20年,完成了一部分人生目标,体现了一种奋斗的过程。

音乐节以表达充分个性的形式反映社会

“音乐节最特质的地方,是展现了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心灵自由释放的一种努力。音乐是最能表现自我的艺术,它标签最少。现代音乐给大家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充分表达个性的同时,也以表达充分个性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音乐节成就的是个人对音乐的认识,对音乐发展的认识,这些认识深深影响了我的创作,影响了我的未来,甚至影响了我的美学。20年的心灵变化,是通过我的音乐作品和文章表达出来的。”叶小钢透露,这20年来的人生经历丰富而起伏,导致他对美的感受更加抽象、更加淡化。

这次音乐节,叶小钢带来了他的两部作品《少陵草堂》和《消失的银杏》,这两部作品也传递着他在创作和审美上的新领悟。他介绍,《少陵草堂》跟扶贫有关,灵感来自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诗句。该曲将杜甫的六首著名诗歌《狂夫》《登楼》《春夜喜雨》《赠花卿》《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谱成乐曲,以声乐与交响乐队的合作形式展现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消失的银杏》是颇具作曲家个人风格的一部作品。叶小钢将富有中国特色的树种银杏树写入作品,体现了他的审美意蕴,银杏象征着幸福、坚韧、长久,象征着在四季更替的肃杀中寻求永恒,银杏之美,叶小钢诗意地将之形容为“金黄色的灿烂晚霞下的一种惆怅感”,作品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音乐似有似无,迥然于一般音乐激扬的节奏,“这部作品音乐一点不亢奋,很清淡。”20年前,叶小钢的音乐作品棱角鲜明,写文章也尖锐辛辣,在经营北京现代音乐节这20年的心灵浴火中,他的作品和人生再没有20年前像肖斯塔科维奇和柴可夫斯基那样浓郁强烈的情感释放,而是愈发恬淡安然,这,也是20年的心路历程带给他的收获之一。

(图片由北京现代音乐节提供)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