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非遗 | 千年紫陶促发展助增收——红河州建水县紫陶“土特产”的培育实践

2023-10-31 11:00 来源: 文旅中国

建水紫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水县因此被誉为“中国紫陶之都”。截至2022年底,全县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达2536户,实现产值50亿元,辐射带动从业人员6万余人。

如今,建水紫陶已经成为建水县的一项支柱产业,孕育了一代代制陶匠人,涵养出更深厚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建水紫陶取得不断的发展与“管”“产”“技”“人”分不开。

以管传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建水紫陶良性健康发展。一是以法护陶。2014年,针对建水紫陶的原料具有不可再生性,颁布实施了《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明确规定了在陶(瓷)土资源保护区和建水紫陶生产经营活动中禁止的8种行为,使建水紫陶的产业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以金援陶。制定了《建水县特色产业金融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设立1000万元特色产业贷款和中小企业扶持风险补偿金,创新推出“紫陶贷”,形成“风险补偿+担保+银行”的多层次融资配套体系,不断拓宽紫陶产业融资渠道,2018年以来共发放贷款4.11亿元。三是以奖助陶。2019年,制定《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着力构建政府激励引导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促进紫陶产业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以来,共发放企业扶持资金214.5万元,惠及企业14户。

以产强陶。坚持优势互补、融合创新,不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动建水紫陶产业多元化发展。一是陶文融合。深入开展紫陶文化节、紫陶非遗传承文化计划、紫陶工艺大赛等活动,秉承传统文化,聚集南北技艺,深挖紫陶精华,创造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目前,经销商遍布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逐步走进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淘宝、京东、抖音等各大电商平台的市场份额逐年稳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更加响亮。二是陶旅融合。坚持陶在城中、城中有陶,全力打造了“紫陶街”“碗窑村”“紫陶里”等一批文化旅游街区,建成紫陶文化创意园、紫陶文化广场、紫陶博物馆、蚁工坊艺术空间等一系列紫陶与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相互融合的重点项目,有效促进了紫陶艺术创作、生产加工、文化体验、文博服务、城市观光等产业链条延伸,形成了“紫陶生产-加工-营销-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其中,紫陶街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紫陶里汉唐文化街上榜“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紫陶小镇荣获“中国最美50个特色小镇”。2023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26.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45亿元,仅紫陶街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三是陶数融合。坚持数字技术与建水紫陶深度融合,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为紫陶添加“身份证”,有效解决商品确权、溯源等归属难题;强化5G信息技术运用,与铁塔公司合作开展AI助力建水紫陶泥土园区开采管控监控工作;建成建水紫陶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和建水紫陶电商选品中心,累计开展主播培训1800余人次,累计培育建水紫陶电商270余户,其中,年销售额达300万元以上的18户,1000万元以上的4户。四是陶茶融合。深化打造“云茶云陶”文化IP,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展建水紫陶与普洱茶存储性能研究,启动应用于水污染、空气污染防治和表面自清洁的陶瓷环保新材料研发,在抗菌性涂层方向已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专利;成功举办“窑想千年·陶醉建水”茶陶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与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勐海酽味茶业庄园、建水崇文同创紫陶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等协会、茶企、陶企,分别签订了陶茶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建水紫陶和茶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以技活陶。坚持深挖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工艺,全面提升建水紫陶影响力。一是陶企共作。实施“紫陶+小家电”战略,与合肥荣电集团合作创新推出了紫陶慢炖锅、电陶炉、隔水炖锅、智能电饭煲等产品,推动建水紫陶产业向工业化、标准化发展迈出新步伐。二陶校协作。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紫陶科技研发,培育开发窗花陶片等200余类“陶创”产品,推动建水紫陶从工艺陶向特种陶拓展。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建水紫陶联合研究中心,完成陶土陶泥成品等系列采样46批次,形成分析报告121份。三是陶外合作。实施“请进来”引才战略,引进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等1000余名国内外书画艺术、现代雕塑大师参与建水紫陶精品制作,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以人兴陶。坚持多措并举、梯度培养,推动一代又一代紫陶匠人之间的薪火相传。一是高端人才引领。建立“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以紫陶非遗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等为载体,建立技艺师承体系,开展紫陶制作培训,推动紫陶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县累计培育国家级大师3名、省级大师78名、各级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68名,973人获得工艺美术专业职称。二是技能人才赋能。依托县内各类紫陶培训机构、非遗传承基地,积极组织“读茶听陶·共襄雅业”等陶艺、茶艺技能培训,每年培训紫陶从业人员500余人,有力推动紫陶行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新生力量扩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参与举办“云南陶艺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共培训1200余人。与红河学院紫陶学院、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等院校探索建立政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人才输送模式,2023年毕业485人,新招生585人,在校生1649人。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搭建了紫陶文化创业创新基地、学生创业街创业孵化平台、毕业班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孵化平台、创业技能拓展实践平台等四大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免费提供实训车间、创业培训教室及24间临街铺面,先后孵化学生创业微型公司24家,取得职业资格证1249个,获得专利134项。

(图片由马秀娟提供)


责编:陈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