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专家研讨《三水女儿·红头巾》 推动粤剧创作迈上新台阶

2023-05-09 17:27 来源: 文旅中国

5月8日,粤剧艺术创新与推广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粤剧院、南方都市报社承办。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联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活动。

与会领导和来自戏曲研究、戏剧评论等领域的专家围绕粤剧艺术的创新与推广,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的舞台呈现、思想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度研讨。专家认为,该剧刻画“捱与爱”,为家人苦熬与坚守,精神力量鲜活饱满;充分彰显“戏与细”,舞台文本细致入微,群像塑造个个有戏;实现了“粤与越”,树立全新粤剧风格,对艺术创作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与会领导、专家合影

捱与爱:承载鲜活饱满的精神力量

作为国内首部展现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的粤剧作品,《三水女儿·红头巾》再现了20世纪初广东佛山三水女性“下南洋”,在异国他乡艰难打拼的故事。广东粤剧院院长、该剧主演曾小敏说,作为三水女儿,自己对“红头巾”充满了敬意和深情,此次进京展演成功,感到非常激动。本次研讨会围绕该剧探讨粤剧艺术的创新与推广,关乎粤剧今后一段时间内艺术创作和宣传推广的工作思路,对广东粤剧院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导演张曼君在介绍该剧创作情况时指出,该剧主角带好象征着所有三水女儿的真、善、美,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呈现出对岭南文化滋养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龚和德认为,该剧真正从生活走向艺术。虽然“红头巾”故事距今将近一个世纪,但该剧的鲜活性、草根性和历史感,足以令人感受到以“红头巾”为代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剧作家、评论家欧阳逸冰从思想价值的角度评论道,全剧最宝贵的思想价值在于“捱”字,它生动展现了“红头巾”的苦熬与坚守。群像与个体形象的结合,亦是该剧非常重要的特点。剧中阿妈说的台词“几大都要捱”令他印象深刻。“中国人就是‘捱’过来的,‘捱’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生活、对世界的宝贵态度,是中国人的生活哲理。”欧阳逸冰说。 

青年戏剧评论家、《剧本》杂志副主编、编审武丹丹时隔三年再次观看该剧,感到这部剧的情感浓度更为饱满和深刻了。“真正打动我的是面对苦难、面对生活和命运带来的滔天巨浪时,那种蓬勃不息的生命力,彼此之间同心协力、守望相助的温暖。我想,这是这部戏最独特的东西。”武丹丹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研究员王馗总结道:“该剧主题所强调‘捱’的坚守、生命的力量、情感的价值,直接连通着普通的群体、连接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连接着当代的精神。《三水女儿·红头巾》是平民的史诗,是女性的史诗”。

戏与细:在细节中彰显戏剧力量

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指出,“红头巾”在剧作里具有美的、诗意的价值,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审美符号。“也许我们在很多年之后对这部剧的大体情节会记不太清楚,但‘红头巾’的审美印象、带好的人物形象会深深地留在我们记忆的中。”汪守德说。

《中国戏剧》原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认为,这部戏不同于以往常见的苦难叙事,没有用刻板的观念去刻画惠姐的工头剥削者形象,惠姐的刻画接近历史真实。“这部戏的群像塑造个个有戏,主角曾小敏的表演水涨船高,她饰演的带好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在艰难时刻站出来的一个普通人,这一点看得特别舒服。”赓续华说。

中国文联首批特约评论员、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陈建忠思考了“戏”与“细”的关系,他认为该剧给观众带来了那么多感动、温暖和力量,是因其在舞台文本中的细致入微。“导演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展现‘细’的地方,例如凉风从船底舱透过来的那场戏,用了通感和代入的方式,将这群女性在陌生环境中的惊惧、孤独传递给观众。”陈建忠说。

粤与越:树立全新粤剧风格

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仲呈祥认为,该剧不止展现了三水女儿的人格魅力,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性格的核心内容。“该剧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道路,是守正创新、繁荣戏曲的正道,具有超越粤剧自身的价值,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具有参考意义。”

“虽然已经看了五次,但每次看都会有全新的感受与震撼。”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认为,“红头巾”的艺术能量与广东粤剧这一剧种非常契合。“女性、母亲、黑夜、走难、挣扎、悲惨、苦捱......这些东西与‘红头巾’和广东粤剧加到一起,足以看出广东粤剧的艺术容量可以有多大。”马也说。

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崔伟表示,该剧以人与情怀为写作视角,避免了在戏剧创作特别是现实题材和真人题材创作中“一人一事”的局限性。同时,该剧立足于诗化与情感的开掘,以岭南山水与乡情作为载体,树立了全新的粤剧风格。“有情怀,有情感,我认为这部戏可以走得很远。”崔伟说。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郝勇表示,这部粤剧诠释了中华民族女性群体纯朴、深厚、持久的优秀品格,诠释了中华民族赓续发展中宝贵的女性力量。

“这部作品越看越有味道,关键是有广东的味道。”一级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粤剧院原院长丁凡说,“红头巾”的故事只有广东有,主创充分利用并不断将广东的文化、人物和故事推向全国、发扬光大。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杨树认为,《三水女儿·红头巾》通过特色题材中共同价值的开掘、传统戏曲审美的当代转化,体现了对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自觉追求,是近年粤剧现代戏创作的新成果。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