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旅游 | 山东:喜迎二十大,实现文化和旅游工作创新突破

2022-09-29 10:32 来源: 文旅中国

烟台市将城市改造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打造“朝阳街”项目。

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文化和旅游工作不能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不能满足于既有工作渠道、工作机制、工作平台,而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始终站在时代发展最前沿,把创新融入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今年以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创新求突破”,在思想上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境界,工作中创新举措、创新平台、创新机制,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执着追求,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坚韧品格,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顽强作风,一往无前、永不懈怠的昂扬姿态,自觉肩负起推动山东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使命。

突破思维定式,传承发展齐鲁文脉

9月23日,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展厅,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王艺霖介绍,非遗展厅建成开放后,迅速成为威海市民以及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大家普遍反映,非遗展厅充分展示了威海厚重的文化底蕴,生动呈现了威海独具特色的民俗与历史。

山东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不仅项目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近两年来围绕非遗工作也推出诸多务实性举措,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新时代目标。

今年以来,山东非遗领域大事、喜事不断。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顺利举办,展示了齐鲁大地非遗保护工作的最新成果,也调动了各方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聚焦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相关地市和单位打造“河和之契”非遗工作品牌,目前成效初显,一方面盘活了全省非遗资源,另一方面为部分非遗项目找到连接市场的窗口。同时,结合“山东手造”工程实施,相关部门机构成立非遗研究院、非遗研究基地,挖掘项目背后的历史脉络,探寻时代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作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非遗节会之一,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今年8月在济南举办。山东创新主宾省参与机制,打破主办方“独角戏”策展模式,设大运河沿线山东以外7个主宾省,独立负责各自展区策展设计工作,充分调动主宾省主动性、积极性,7省(市)共128个非遗项目参与,创历届新高。

济南市商河县职业中专的刘岳超,爱上了鼓子秧歌。这项商河县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已进入当地中小学校成为校本课程。今年春节,刘岳超在家练习了一个假期。他盼望着疫情阴霾散去时,能再次和同学们一起走上泉城展演舞台。

近年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先后公布了56所“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试点学校”,38个非遗项目进入课堂,参与学生近4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好客山东”新品

山东省青州市的桐峪里民宿没有淡季。9月22日,桐峪里民宿所在的桐峪沟村,秋风宜人,蓝天高阔。村民韩红艳一早就来到桐峪里民宿打扫卫生,收拾杂物,自2020年起,她成为这里的民宿管家。

韩红艳今年35岁,嫁到桐峪沟村近10年。刚结婚时,她在桐峪沟村附近的超市工作。后来,桐峪沟村的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她应聘来到这里,民宿开发公司给缴纳五险一金,每月收入相比以往也有增长。

山东九龙峪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边永胜介绍,近年来,公司投资1.6亿元,依托原有桐峪沟老村落及九龙峪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按照“观山水之景、亲田园之乐、做自在之事、享人生之趣”的设计理念,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时,深入挖掘传统老村文化内涵,融合民宿、康养、休闲、农事体验、生态观光等多种元素,把闲置、破旧的老村打造成为极具乡土特色的桐峪里中高端民宿。目前共建设精品民宿60套,年收入达1200万元。

近两年来,山东注重将旅游资源开发与群众获得感相结合,围绕提升百姓生活质量的目标,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创新打造文化和旅游业态,多个项目成为文化和旅游幸福产业标杆。

根据二十四节气和地方文化特色,齐鲁大地持续举办“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系列品牌节会活动,聚力打造乡村旅游节会品牌,全面增强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

同时,山东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优化民宿发展环境,丰富旅游休闲业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引导乡村慢生活方式。今年以来,山东省56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91个村入选第三批省级景区化村庄。截至目前,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已达3500多个,景区化村庄860个,7个典型乡村旅游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和“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今年7月,在济宁泗水成功举办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

此外,山东创新证照办理方式,探索推行由公安、消防、文化和旅游等多部门联审联批运行机制,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切实帮助旅游企业纾困解困,推进旅游民宿消防安全许可、特种行业许可等证照办理。济南、日照、临沂率先建立民宿证照办理联审联批机制。

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发布《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导则(试行)》,指导34家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建设。举办山东省旅游民宿设计案例评选,共征集建设设计类、产品开发类和运营管理类三大类180多件作品。

践行科学规律,务实保护文化遗产

近年来,山东文旅部门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守正创新、争创一流,全省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文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持续彰显。

今年以来,山东齐长城遗址保护全面加强,实施“红黄绿段”保护管理,开展卫星遥感图斑监测,建设省市县三级监管平台,人防、技防、物防能力显著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

同时,围绕保障文物安全,山东相继组织开展了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行动、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三年专项整治行动、文物安全百日攻坚集中行动,坚持“有线索必核、有案件必查”的原则,严格依法督办各类文物违法案件。各级政府文物安全主体责任逐级压实,多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打击文物犯罪、整顿文物流通市场、排查整治火灾隐患、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整治等工作有力有效,“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全面实施。

此外,山东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积极推进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开展山东沿海、威海湾定远沉舰等涉水文物考古,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甲午海战研究提供了崭新资料;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有效推进,为全省重点建设工程提供有力保障;“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探索施行、逐步完善;鲁国故城等大遗址保护卓有成效,国家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力度持续加大。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表示,创新非一日之功,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未来,山东文旅系统将继续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宽松环境。推动领导干部做创新表率,使创新成为每个人的内在要求、自觉行动和工作常态。

(文中图片由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