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千游客滞留南岳衡山”话题引发关注。据报道,由于这几天赴衡山景区观赏雾凇的游客量增多,当地文旅部门发布公告,景区预约人数已接近单日最大承载量,为确保安全,16日11时起暂停预约当日门票,14时起暂停入园。但当天却发生了上千游客滞留事件,现场群情激奋,有游客甚至砸碎了景区公示牌。对此,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由于客流量过大,游客又集中下山,人车未分流,导致景区车辆堵在路上,造成大量游客排队乘车时间延长。17日,衡山景区已经停止线上预约。事件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舆情热度不断攀升。
图源:网络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12月17日0时至12月18日13时为周期,以“南岳衡山”“衡山游客 滞留”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12月17日15时,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
图:舆情统计分析图
12月16日,湖南衡阳南岳衡山景区,多位游客发布视频称,上千游客夜晚滞留景区数小时,引发网友关注。12月17日,@观察者网报道事件经过,这几天,当地文旅部门发布公告称,冰冻雨雪天气下,为确保游览秩序和游客安全,南岳衡山中心景区于16日11时起暂停预约当日门票,14时起暂停入园。但游客发布视频称,“实际下午2点还有游客排队入园,大家都是在半山亭车辆往返点等车”,并吐槽景区管理混乱,先卖(车)票再排队,游客等车到天黑,有上千人滞留。据曝出视频,现场有游客情绪失控,砸碎了景区的公示牌。
对此,12月17日,衡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事发当天客流量过大,游客又集中下山,人车未分流,导致景区车辆堵在路上,以致上千游客滞留山上。“上千游客滞留南岳衡山集体呼喊退票”话题引发关注,@央广网、@光明网、@观察者网、@澎湃新闻、@中华网、@封面新闻、@钱江晚报等媒体转发报道。当日,实时舆情传播信息量达到峰值,实时舆情传播信息量为188条。
截至12月18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2552条,微博226条,客户端1425条,网站139条,视频591条,微信123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客户端和视频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55.83%和23.16%。
二、网民评论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上千游客滞留南岳衡山集体呼喊退票”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认为景区缺乏客流预警机制导致游客滞留,占比36.3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今夕:别说有工作人员提醒这那的,我就想问景区每天售票没有限量么?这么多游客滞留景区做出什么措施了?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景区问题,别找借口了。
@老六等等:我刚下山我有发言权!人员服务不到位!配套少得离谱,从半山到南天门,4公里的徒步只有三个厕所,脏乱差到极点。而且这景区难道没有客流预警干预机制?这么多人要是发生踩踏事故呢?
@平湖:天气原因接驳车不能上山能理解,但是景区提前告知游客了没有?大量游客滞留之后有没有补救措施?就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下不来山,太不负责任。
二是,认为景区有提示游客滞留不该怪景区,占比26.5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小虾米C:景区一直有提示,下山的车只营业到五点半。
@请呵呵:我当时也是滞留人员之一,因为去的人很多,所以当时工作人员都是有阻止过上山的,但是很多人不听劝,跟着上山之后下不来了。所以说不能全怪景区。
@嘉沐jam:我就是16号去的,上山排了两个小时队,下山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建议有体力的就走路,走路一个多小时,排队要两个小时起步。
三是,认为景区在回应中甩锅游客不能接受,占比21.4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小师妹:这景区回应,“游客没有合理安排下山时间”,请问什么时间是合适的?谁知道这个点有那么多人?这难道不是景区应该负责的部分吗?难道堵不堵全要看这天的游客自不自觉。
@加肉:作为一个景区没有提前预案,出了事还要怪游客不合理安排下山时间,这就是典型的推卸责任。要是游客都自行安排了,那干嘛还要花钱给景区?山是景区开的?
四是,认为有些游客情绪过激不应该,占比15.8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青青子衿:我的天,这是游客还是暴民,景区也不是说把人扔这里不管了,你就算砸碎公示牌也没用啊。
@KK:出游在外还是不要戾气太重吧,这又闹又砸的,不能解决问题不说自己还不占理。
三、舆情关注
“上千游客滞留南岳衡山”事件一出,便在社交平台上惹来不少争议。不少网友表示,明明景区工作人员已经有所提示,游客却执意上山,滞留事件不该怪景区。也有网友吐槽,现场部分游客行为偏激、戾气过重。但更多的网友认为,景区管理上的不足才是导致事件发生、发酵的根本原因。
梳理网友质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景区的客流预警机制缺失。景区内接驳车、索道等基础设施不足,为何不控制售票数量,又为何要放这么多游客入园呢?二是,在预见到客流高峰的前提下,景区的应急措施不到位。夜黑天冷路滑,上千名游客滞留,如此境况之下,景区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调整运营与服务,做好应急保障,实在有失职之嫌。三是,景区与游客沟通不足。据报道,现场游客情绪失控,高喊“退票”。长时间的滞留难免令游客心生不满,景区若是及时出面安抚,何至于群情如此激奋。事发后景区以“客流量太大”“游客集中下山”回应了事,更是被吐槽是“甩锅游客”。四是,面对屡次发生的“滞留”问题,景区的改进意识不够。不少当地网友表示,衡山景区词类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基本上每年都有游客滞留。既然早有问题,为何不寻求解决?难道非要等到出现重大事故,才能痛定思痛,立志改进么?
可见,“游客滞留”事件的根源既非游客“不听招呼”,也非游客“去得太晚”,而是景区的管理失位。引起众怒的“衡山游客滞留”事件对所有景区来说都应该是一次教训:大数据时代,景区的信息化也要跟上脚步。此次事件暴露出衡山景区在客流量控制上的短板,因此景区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售票效率和人流控制能力。不论何时,景区应该制定必要的应急预案,以确保游客的安全。此次事件中,景区显然没有对冰雪天气下的交通境况做出预判,也没有准备对应措施,这才导致事发后手足无措,只能让游客苦等。景区还要加强与游客沟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告知游客滞留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以便了解游客需求、安抚游客情绪。最重要的是,景区应该树立“精益求精”的改进意识,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切忌“视而不见”“放任不管”的侥幸心理。此次事件也为游客带来启示:出游在外,遇到突发事件时切忌偏激行事,否则“有理也变无理”,要保持冷静,理性维权。
责编:王晓琳 二审:唐志成 三审: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