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编剧学研究再下一城。12月28日,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开题论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这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教授自2007年创启编剧学以来,编剧学学科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也是陆军教授继2016年《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实现上海地方高校零的突破,并获免检结项之后,再次以获得该项目的资助为契机,在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再发力、再突破。
陆军教授是国内建设“编剧学”新学科的第一人,2007年他创启编剧学,创新性地将编剧学从戏剧学中剥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并从编剧历史论、编剧本体论、编剧创作论、编剧比较论、编剧批评论、编剧应用论、编剧教学论、编剧发展论八个维度入手,不断为这门新学科的建设筑基铺路。十五年孜孜不倦,陆军教授先后获得与编剧学新学科建设直接有关的十多个包括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在内的国家级奖励与项目,以及十多个包括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两次)在内的市级奖励与项目。十余年的沉淀积累为《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将以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发展研究为纬,以历史论、本体论、比较论、发展论为经,形成“一编+四论”的研究体系,设置“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历史论——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的历史研究”“构成论——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的本体研究”“比较论——中外话剧编剧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发展论——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的发展研究”五大子课题,聚焦话剧编剧学领域核心关键议题,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编剧学理论体系,为中国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现代化提供编剧学理论支持。
项目预期将形成10卷本。其中,400万字的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史料整理与研究》集中国话剧编剧学史料的辑录、整理、考订、编纂、研究为一体,还原中国戏剧史上被忽略的话剧编剧活动的总体面貌。合计约1350万字的课题后期研究成果,包括系列论文、研究专著、研究报告等,努力勾勒话剧百年发展中编剧理论的发展轨迹,从本体论出发阐明编剧理论的本质,并对中国话剧和世界戏剧作整体审视,在对话、对照、对比的前提下探讨中国编剧学独特性,还将从多个学科、多个戏剧领域吸收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营养,通过深挖细作不断完善创新话剧编剧学学科基础与架构,从而形成不断完善的话剧编剧学理论体系。
当天,作为《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项目前期研究重要成果之一,《熊佛西文集》新书发布会同期举行。据悉,该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陆军教授任主编、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资深专家胡传敏任副主编,共六卷本,系统收录了中国现代著名戏剧教育家、剧作家熊佛西先生各类著述近500篇(部),包括剧论、剧本、诗歌、小说、散文、艺评、回忆录、杂著等多种文体,是迄今为止对于熊佛西研究文献收集最详赡、最完整、最权威的选本。《熊佛西文集》列入上海社科大师文库,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重点资助项目。
上海戏剧学院始终致力于学科的内涵发展,科研成果和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其中编剧学作为上戏戏剧影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重点发展方向,由陆军教授于2007年提出并创建,于2014年列入上海市的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后经过七年努力,以编剧学为关键词的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成功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不断形成了上戏独有的学科特色。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表示,课题组将着力体现中国话语,着力体现前瞻性、时代性,着力体现首创首发,加快重要原创性标志成果的培育,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上海戏剧学院也将全力支持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重大项目的开展,精心做好服务工作,认真做好管理工作,以保障研究项目的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