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百炼成钢》以1921年建党至今的100年时间轴为叙事脉络,对百年党史进行了全景式的宏观表达,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各个重大历史阶段,向观众呈现了一本形象化、抒情性的“共产党通史”,成就了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抒情史诗”。
这是一部有着开阔的视野、匠心的创意、宏观全景式构架的史诗作品。
该剧导演毛卫宁的电视剧创作,历史、年代和情感是不可回避的三个关键词。从2002年开始,他通过《誓言无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旗》《十送红军》《我们的父亲》《我的孩子我的家》《汶川故事》《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序列,讲述着人性中坚韧不屈、至善仁爱的高贵品质,并将历史浮沉和社会变迁呈现给观众,以此阐释着正义与邪恶、大国与小家、理想和现实等或对立或统一的二元关系,呈现出他作为一个电视剧导演与众不同的现实感知和历史关切。《百炼成钢》作为毛卫宁导演作品序列中跨越时间最长、空间最广的一部剧,更是如此。在该剧中,毛卫宁再次将他所擅长的年代剧、情感剧的创作类型一以贯之,在有限的篇幅完成了100年党史的影像回顾,既有他个人以往的现实主义坚守,也有新的浪漫主义突破。
《百炼成钢》剧照
“音乐咏史”成就独特的艺术品格
作为一部大写意、大跨越的“音乐咏史剧”,《百炼成钢》具有一种荡气回肠、纵横捭阖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该剧将现实叙事的写实与浪漫叙事的写意融合在一起,表现历史真实的同时,又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观众之间实现情感的共振。与近期播出的同类题材、相近主题的电视剧相比,《百炼成钢》有自己非常独特鲜明的风格特点——颇具创意地用《国际歌》《七律·长征》《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歌唱祖国》《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经典歌曲串联起党的辉煌历程。这种全景的、用经典歌曲来划分段落的呈现方式,在电视剧叙事结构上极具开创性,既让观众充分了解党史,又有效地对宏大叙事进行分类整合,使得整个党史叙事更具结构性和条理性。毫无疑问,这些经典的时代歌曲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精神食粮,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达出来,是中国人的归属感所在。
电影化的镜头呈现史诗气质
在镜头处理上,《百炼成钢》遵循着“递进式”的镜头序列,对战争场面予以全景式呈现,对革命者受伤牺牲予以近景式地刻画描摹,做到了大场面和小细节、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将革命英雄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呈现出来。在节奏上,《百炼成钢》一直追求张弛有度、内外部节奏的有机统一。由于全景宏观叙事导致该剧整体节奏较快,于是,便将单个镜头的节奏放缓,采用大远景、大俯拍对战争场面进行立体化的扫描。另外,在摄影手法上,跟拍、长镜头成为该剧影像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真实还原历史事件的同时,又使得该剧呈现出纪实美学特征。另外,该剧也没有放弃传统的用侧、逆光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和用仰拍对英雄视死如归精神的赞美。正是这种坚守与创新,使得该剧的宏大叙事有了史诗般的品格。《百炼成钢》很好地处理了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让主流价值观念通过电影般的镜头语言和震撼人心的歌曲旋律自然流淌出来。
“英雄也是普通人”
实现宏大与亲民的有效对接
文学是人学,艺术也是。电视剧艺术必然以塑造性格鲜明、情绪饱满的人物形象为使命。在人物塑造上,创作者始终秉持着兼容并包的历史观,摒弃了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创作思维,使得该剧既全面地呈现了历史人物的共性特征又立体地呈现出历史人物的个体性格。在革命年代里,历史人物总是有着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自强不息的豪情气概等正面特征,但是英雄有时也会犯错误。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和实现观众的认同,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伟绩和局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映。例如,虽然陈独秀作为民族觉醒的先锋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其性格稍有暴躁,不能妥善处理好与两个儿子的关系,另外该剧还对陈独秀的“右倾主义”思想进行了真实还原,使得陈独秀这一历史人物得以立体化,避免了人物塑造扁平化、单一化。
该剧还塑造了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女英雄形象。无论是杨开慧的誓死不屈,还是抗日战争中的“八女投江”,这些女英雄的临危不惧和壮烈牺牲,都书写着大写的中华民族精神。该剧还用大量的篇幅重点呈现了少共国际师马胜、杜春风、朱勇等人,虽然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18岁,但是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于革命历史剧来说,观众对其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已非常熟知,在这种情况下,挖掘观众所陌生的事件和人物,恰当地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百炼成钢》从人文关怀的立场出发去深挖历史,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呈现,没有刻意彰显某一个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向观众呈现的是英雄的群像,让每一位英雄都能被后辈铭记和传唱。在获得观众认同的同时,又提升了电视剧的艺术品格。这种“英雄也是普通人”的创作理念,正是主创们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有力体现,使得该剧实现了宏大叙事与亲民话语、群体与个体、大家与小我的有效对接,增加了该剧的艺术张力和现实感染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浩如烟海,如果用百集剧情去讲述百年党史有些不切实际。《百炼成钢》克服叙述上的困难,做了取舍与创新的张力同一,在恢宏的表现性叙述中对党史进行了抒情化的表达,向观众呈现了一部具有旋律感、节奏感的诗化的、史诗风格的大剧。
当然,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上,有些问题也需要我们重视和反思,宏观全景的架构可能会导致主要的核心性人物的缺失,因此,如何处理好群像塑造与个性人物、正能量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必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要避免过于图解政策,庸俗化主流意识形态,真正做到紧扣时代性,在题材的深广度上不断创新,深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的时代精神,在丰满立体的人物与跌宕起伏的剧情背后,去呈现理想信念、英勇无畏、顽强不屈等精神光辉。只有这样,才能让革命历史剧成为强化观众民族认同、实现自我认同从而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陈旭光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潘国辉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