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制定印发《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要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统筹加强廊桥保护、研究、管理和展示利用,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本文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4座廊桥,探讨廊桥在协同推进廊桥文物价值的活化利用,拉近文物与公众的距离,提升民众文化认同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浙江温州泰顺廊桥
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宝藏
中国文化报驻浙江实习记者 周传人 通讯员 王嘉言
▲ 泰顺廊桥北涧桥 温州市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软泥青荇、潺湲溪水,沿古老的石阶而上,穿过光滑的青石板小路,伫立桥头的两棵参天古树掩映,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这是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涧桥。
泰顺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境内现遗存古廊桥32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座,是拥有“国宝级”廊桥最多的县,也是全国现存古廊桥较为集中、较有特色的区域之一。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至今很多村民去河对岸时,还是习惯走廊桥。”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蓝丽娜说,“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在外行走十几里都难见人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村民会在桥上纳凉、演戏、扯家长里短。商贩们在桥上摆摊,孩子们听过往客商和长辈们讲大山外面的故事。”
廊桥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泰顺构建了系统的廊桥保护体系,成立泰顺廊桥保护基金会,认真做好廊桥保护管理规划修编工作,先后完成文兴桥、薛宅桥、文重桥灾后修复工程和三条桥、北涧桥修缮工程,其中文兴桥等三座廊桥的灾后修复工程荣获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特别推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
彼时,泰顺有太多“一守便是一生”的守桥人;如今,人防、物防、技防齐上阵。泰顺创新推进“廊桥监管保护一件事”数字化改革,变人力盯守为AI智控:在监管保护、文物执法、应急处置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实现廊桥体征精准画像、1公里集雨区气象预报、桥身温度异常和烟雾警报、险情应急处置“一键达”。
泰顺积极探索木拱廊桥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模式,推出“师带徒”“带薪学徒”等系列传承机制,推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呈梯队扩展。据统计,泰顺先后培育木拱桥营造技艺团队6个,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9人,先后修复修缮古廊桥15座,新建廊桥46座。
作为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的一员,泰顺积极推动“廊桥出海”,先后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的廊桥保护和利用交流会、申遗推进会等研究会议共13次;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与国际专家联合组织考察,共同探索研究廊桥保护管理工作,成功举办学术研讨会、中国廊桥图片展、温州肯恩大学廊桥申遗图片展、廊桥造型设计大赛、廊桥讲堂等。值得一提的是,泰顺廊桥还被美国哈佛大学列入中国地方史教学案例。
廊桥已成为泰顺当地的“精神图腾”,文化价值深远,更是民众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通过出版书籍、拍摄纪录片、宣传片等多种方式为廊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助力。以廊桥灾后修复为题材的纪录片《廊桥筑梦》深受关注,广受好评。“廊桥文化”日益成为泰顺“旅游兴县”的“金名片”。近年来,泰顺做强“廊桥文旅”,擦亮中国廊桥之乡的名片,充分挖掘利用廊桥独特文化资源,并通过整合木偶戏、碇步龙、元宵百家宴等泰顺传统文化,打响以“廊桥”为核心的民俗非遗文化品牌,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泰顺已连续举办九届廊桥文化旅游节,不断提升廊桥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和溪东桥两座姐妹桥为核心,建设4A级旅游景区廊桥文化园,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泰顺特有的氡温泉资源,打造了“廊桥—氡泉旅游度假区”,该度假区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以廊桥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以前都想往外跑,现在游客往这儿跑。”每到旅游旺季,北涧桥旁村民的农特产“一字排开”,卖茶叶蛋的陈奶奶的生意总是格外好。村里的孩子走出山门,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故乡。陈海燕开的民宿“南枫南舍”就为往来游客带来“廊桥幽梦”……廊桥文旅热兴起,也让“陈奶奶们”和“陈海燕们”在家门口增收共富,日子越过越甜。
广西三江风雨桥
助力侗族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
▲ 程阳风雨桥(永济桥) 吴练勋 摄
秋日的八桂大地,风景如画。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八寨景区,横跨于林溪河上的程阳永济桥引人注目。河流两岸造型独特的吊脚楼群、鼓楼依山傍水而建,热情好客的侗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吹响芦笙,或在风雨桥边迎接宾客,或在鼓楼旁唱起侗族大歌……小桥、流水、古楼、风雨桥,一派侗族人家风情多姿的场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程阳永济桥始建于1912年,又名程阳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集廊、亭、塔、阁于一身。侗族村寨大多建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桥上的亭子,供人休息,聚会交流,遮风挡雨,因此叫“风雨桥”。1982年,程阳风雨桥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似玉是土生土长的程阳人,一家四代情系永济桥。从发起修建到日常维护,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杨似玉说:“程阳永济桥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其中的穿斗木结构、挑梁等传统建筑技术的运用,既有古代百越族杆栏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艺术气象。”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这里的侗族木结构建筑群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楼桥之乡”“世界侗族木构建筑生态博物馆”,全县有风雨桥200余座。
如今,程阳八寨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下辖马鞍、岩寨、平寨、大寨、东寨、平铺、平坦、吉昌8个风貌独特的原生态侗族村寨,聚居着上万名侗族村民。景区拥有特色的侗族木构建筑和文化遗存和世界历史名桥程阳永济桥、侗族地区最大最高独柱鼓楼、规模最大的侗画民间艺术博物馆等,是中国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侗寨文化活态博物馆。对于程阳八寨的村民们来说,风雨桥不仅记录着侗族人民生活的过往,也记录着侗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自治区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春月说:“在广西三江侗族地区,逢寨必有鼓楼,遇河必有风雨桥,这已成为当地建筑的一种标志。侗族村寨大多依河而建,每个寨子都建有风雨桥,有的寨子风雨桥多达十几座。这些风雨桥展示了侗族群众生产生活的风貌,更是将各村寨连接在一起。”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梁汉昌表示,风雨桥融汇着乡土社会固有的保护人丁繁衍、促进远近交融、彰显富裕和谐、表达文化个性等美好意涵。因此,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风雨桥更能突显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成为当地人们敬爱有加和以此为荣的文化符号。
在特定的节日和庆典活动,风雨桥上常常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传统仪式,吸引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人们传递着侗族文化的精髓和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谢日万说。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先后出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办法》等十余项制度文件,联合湘黔桂三省(区)四市六县开展侗族村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推动三江侗族文化资源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制定《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五年规划(2021-2025)》,加强对全县非遗工作的统筹谋划,切实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加快补齐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短板”,努力完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机制。
在加强风雨桥和侗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方面,三江侗族自治县将旅游与农业、文创等产业相互融合,如广西旅游发展集团与当地政府合力打造程阳八寨景区,以“政府主导、景区联合、部门联动、镇村参与、合力创建”模式,实行政府+社区+公司“三位一体”管理。建立景区居民“积分管理模式”,强化居民参与景区环境维护及经营秩序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同时,地方院校也积极参与特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当中,不断推出研究成果。
如今,贵广高铁和“柳州三江号”始发动车相继开通,三江侗族自治县快速融入“大桂林”和“珠三角”等旅游经济圈,古老的侗族文化、廊桥奇观将走向更远更大的世界。
福建宁德鸾峰桥
“滴水穿石”的宁德故事
中国文化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
▲ 与青山绿水完美融合的新丽鸾峰桥 龚健 摄
青山绿水间的鸾峰桥,自诞生以来,就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村村民世世代代的命运休戚相关。近年来,当地不断强化保护传承,依托文旅融合,创新活化,让这个凝结人民智慧、承载集体记忆、托付美好愿望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耀眼的光芒。
鸾峰桥以“长、高、险、奇”著称,结构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汴虹桥一致,并有所创新。原桥始建于明代,现桥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1965年修葺,桥全长47.6米,为贯木拱桥,拱跨37.6米,全国最长。2006年,鸾峰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包含鸾峰桥在内的“闽浙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寿宁被评为“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作为乡土建筑的精粹,鸾峰桥保存之完整,历史延续之久,工艺之精美在全国木拱廊桥中极为罕见,它以独特的桥梁结构解决了木结构大尺度无柱跨越的问题,成为中国木结构桥梁中最具创造性和技术性的桥梁形式,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木拱桥营造技术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物价值。木拱廊桥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乡土文化,是山地人居文化的典型范例,承载着区域人文历史和特色文化,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宁德地区建筑历史在60年以上的木拱廊桥有52座,且保存基本完好,大部分还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推进廊桥保护,《寿宁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寿宁县木拱廊桥管理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宁德市木拱廊桥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目前也正有效推进。今年5月,2023年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寿宁)推进会在下党召开,商议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推进事宜,提升廊桥保护水平。
有了保护传承的基石,鸾峰桥越发多姿多彩。宁德电视台制播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短视频,在多平台播出;《让文物说话》——情系鸾峰桥广播节目等,让鸾峰桥与非遗故事深入人心。乡土教材《我爱廊桥》、木拱廊桥保护主题展览、“廊桥文化”图片中小学校园巡回展、廊桥知识讲座和搭桥比赛等,让廊桥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村镇。寿宁县犀溪镇建成福建省首座廊桥主题博物馆,从历史、技艺、人文、保护、对外交流等角度解读廊桥文化。廊桥保护与传承主题报告、巡回展等一系列廊桥文化宣传活动赴上海、杭州、武汉等地20多所知名高校,让廊桥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以鸾峰桥为中心,结合文昌阁、党群连心路、难忘下党主题展、廊桥非遗技艺体验馆等特色景点,推进“难忘下党”系列旅游项目,先后建成滴水穿石文化公园、鸾峰桥文化公园等27个项目。荣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被文化和旅游部推荐为全国3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如今,下党游日益走红,参观鸾峰桥、重走党群连心路等备受青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参观。2022年,下党全年旅游人数达到20多万人,旅游收入1.2亿元,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36元,改善了鸾峰桥当地群众生活,提高了居民收入。
如今,鸾峰桥的故事走上了舞台,走向了世界。2023年3月,宁德首部歌剧《鸾峰桥》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展演同时在56个直播平台播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及全网点击量共计1200余万。该剧自2021年12月首演以来,共演出35场,并获评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一名、2022-2023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鸾峰桥含义非常特殊,既是世世代代人民生活的象征,也是连接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桥梁。”歌剧《鸾峰桥》的作曲章绍同说,剧目通过闽东大地摆脱贫困后焕发的勃勃生机,传递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该剧艺术总监刘国平表示,歌剧《鸾峰桥》承载愈益生辉的“闽东之光”,讲述宁德故事,讲述中国故事。
安徽歙县廊桥
梦回徽州解乡愁
中国文化报驻安徽记者 孔令晖
▲ 远观北岸廊桥 歙县文物事务中心供图
白粉墙,小青瓦,石板路,飞来椅,设佛龛,挂楹联……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北岸廊桥和高阳廊桥,徽州建筑艺术精彩呈现,如梦如幻。
北岸廊桥又名风雨廊桥,位于歙县北岸镇棉溪河上,是徽州廊桥中造型最为别致、最为壮观的一座。它始建于清代中叶,廊桥系3孔石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廊为砖木结构,高约5米。廊桥南北两端廊墙开有对称大门,均有厚木柜可以开关,南端门额书“乡贤里”,侧书“西流毓秀”,北端门额书“谦庵旧址”。长廊内分11间,沿墙均置坐凳,北端第二间的西侧凭窗外置“美人靠”。
高阳廊桥位于歙县许村昉溪上,宋处士许寿始建双孔石垛木桥,元处士许友山重建。明弘治年间,许胜生改建为石拱桥。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并建桥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桥身为双孔石拱桥,长21米,宽5.3米,上建砖木结构桥廊,廊内7间,两侧置坐凳,中间南侧有砖砌石台佛座,面对北侧圆窗,窗下有一“宝库”窟(焚纸炉),炉砌在墙外分水墩上。桥廊外观分为三大间,中部屋面略升高于两边,使屋面脊线参差错落。桥廊中部3间顶上有天花,上画云龙飞凤彩绘图案,其余4间为彻上明造。
8月末的一天,秋风送爽,在高阳廊桥中,老人们坐凳休憩闲谈,孩子们轻跑嬉闹,狗儿窝在桥面石板上发呆……时光变慢,让古徽州变得情深意浓。不远处,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周虎正和同事们拍摄廊桥,拍摄的影像将会作为申遗使用。周虎和同事们闲暇之余会经常外出拍摄徽州古建,剪辑后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播放点赞量很高,成为外地游子缓解思乡之情的精神寄托。
近期,高阳廊桥和北岸廊桥作为歙县典型廊桥代表,已经上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申请,为廊桥保护提供了顶层支持。“歙县廊桥在桥上建屋,以屋护桥,桥屋一体,可以保护桥梁免受风霜雨雪侵蚀,同时可以增加桥身重量,较好地弥补了在山区河流溪涧上建桥难于在桥基岩上凿深、导致埋入深度不够而造成基础安置不当、桥易冲垮倾斜的缺陷,有效抵御了洪水冲击。”对于歙县廊桥的遗产意义,周虎介绍,廊桥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势而建,生动展示了古徽州村落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徽州古代社会科举文教、徽商经济、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对研究徽州传统文化以及徽州古建筑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是世界桥梁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歙县廊桥是歙县文物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硬件方面,防汛防火成为关键,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对廊桥及其附近古村建筑群进行加固工程修护,防止汛期洪水冲刷。目前,北岸廊桥和高阳廊桥已建成更为智能化的消防工程,利用热成像技术,使火情监控更加快速精细。
在软件保护方面,活化利用成为重点,当地定期举办民俗活动,让村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也让游客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许村的灯艺名扬徽州,大刀灯、板凳龙舞更是民俗艺术的佼佼者,如今家喻户晓。“两座廊桥还有兼职的文保员,日常巡查成为常态。我们还定期对村“两委”和村民进行文保培训,做好宣传,营造保护廊桥的氛围。”周虎介绍。
如今,通过保护、宣传、展示,歙县廊桥成为历史、艺术、科学知识教育场所,成为村落人民休闲、娱乐、交流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空间,成为彰显和阐释徽文化的重要空间。
2023年9月1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宝藏》、
《助力侗族文化走向世界》、
《“滴水穿石”的宁德故事》、
《梦回徽州解乡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