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戏曲艺术,其发展至今,经历了现代主义的颠覆和反思,媒介、题材、学科的界限被全面打破,直至形成当代戏曲艺术,人们尝试理解也尝试创作,以或专精或跳跃的姿态介入这个熟悉又稍显陌生的领域。在此过程中,广泛的审美亦受其影响,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美”的单一表达,而是转向更多元、更复杂的审美体系,大众审美在艺术与新兴技术的加持下走向另一个维度,涌现出更多个性化、特定语境和独创性的艺术作品。
2023年,大型现代花鼓戏《花猪司令》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的“新时代全国优秀舞台剧目展演”,接着又参加了“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活动,这是长沙的花鼓戏时隔20年后首次晋京且在半年内两次晋京。充分体现了近年来长沙的艺术事业锐意进取的精神。该剧以乡村振兴为背景,选材“宁乡花猪”,生动讲述了95后遗传学毕业的大学生朱花花,一面“追求个人梦想”、一面带领宁乡村民“共同致富”的乡村故事。该剧突破传统审美的表达,在花鼓戏与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开启了个性化的现代探索。
突破传统的“不完美人物形象”设计
从去年的花鼓戏《走啰行啰》《蔡和森求学记》到今年的《花猪司令》,我对编剧殷婷的印象:一是题材抓得准,二是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敏锐度极强,使得一个个贴近当下生活的鲜活人物形象有力的立上当代戏曲舞台。编剧殷婷说,“我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我力求每一次创作都能出新”。确实如此,无论是《走啰行啰》以快递行业赞美平凡的伟大,《蔡和森求学记》的热血青春的拼搏,还是《花猪司令》为90后大学生群体立新,都能体现出编剧殷婷对“新”人物的新审美、新表达。
该剧最大的亮点是,没有把“朱花花”神化。允许其有当代年轻人独有的个性呈现,和不完美的人生体验。在诸多个性呈现与不完美体现里,塑造出一个既简单又勇敢、既稚嫩又有抱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新时代女性“朱花花”。面对创业,她满腔热情,但基于年龄与阅历,让她遭遇困难重重。她谈了一个很有钱的男朋友,不服输、不想依附的心理以致于她急于想证明自己,这种证明既有自我证明,也有向外求的证明。在与刘犇这场恋爱关系中,从心理上朱花花是依赖刘犇的,多次犯难,刘犇的及时出现,都能帮她化解难题,但在行动上、嘴巴上朱花花却从不认输,她极度希望通过自己创业改变两人间不平等的关系,她知道“喜欢”是暂时的,要让对方一直喜欢,不仅仅是“门当户对”,更是“共同奋斗”,所以她骨子里有着新时代受教育的女性的独立与倔强,又有着传统女性对另一半的依赖。朱花花是矛盾的,她处处把“钱”挂在嘴边,满脑子想着凭自己的力量致富,一路披荆斩棘,但在现实的困难在情势所逼之下也不得不求助并享受着男友的特殊帮助,这也合情合理。朱花花的家世与刘犇有着天壤之别,刘犇也是被朱花花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朱花花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时,男友刘犇都可以轻易帮忙处理,这正是两人不平等的家庭环境、社会资源带来的不能相提并论的能力。剧中朱花花遇到困难后也会出现短暂的“emo”。谈起恋爱来,开心会大笑,分手也会寝食难安,偶尔还会玩一把“王者荣耀”网游,她并不是一个成熟女性的呈现,对情绪的失控和对事业的执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种不完美、任性、可爱的人设搭建,恰恰一下子把年轻的“朱花花”拉到了当下,人物鲜活,刻画细腻,有特色。同样作为90后,我认为“朱花花”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到位,无论是其行为还是语言,都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某个“90后”人物形象,因而能够引发观者的共情与共鸣。
为传统舞台“注入新活力”
随着互联网或新媒体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限度的赋予了参与者狂欢式的审美体验。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强势发展,以及青年一代的个性化崛起,形成“XX风”,折射青年审美。如何吸引青年一代走进剧场,爱上戏曲,是近些年来戏曲艺术发展的热点,其中就包括舞台审美的新表达。如何获得新时代新青年花鼓戏观众?毫无疑问,《花猪司令》在舞台呈现上、演员选择上、剧情设计上作出了新融合、新表达、新努力。
该剧由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以下简称“长沙市花”)、长沙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共同创排。近年来,长沙新创的舞台艺术佳作不断,这得益于长沙市文旅局“杜鹃花人才工程”的实施。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实行院团共建模式。长沙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在剧本创作源头抓牢抓实,发挥“智囊团”作用,实现1+1>2的效应。长沙市花一直以来以表现传统剧目见长,但近年来,其团队却越来越青春、越来越有朝气,尤其是近两年大胆开辟新媒体(抖音)运营之路,为院团的成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赵月红(朱花花)、丁城欢(刘犇)、陈雨晴等青年演员为代表,为长沙市花的剧目创排注入了新鲜力量。这是一个“青春”的团,更是一个“希望”的团。在全国多个地市院团出现演员梯队“青黄不接”的问题下,该团队一个大型剧目,全员上阵,主创几乎用的都是自己的人员,无需“借”演员,也没有特别“拉垮”的演员,演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对于这出“青春”的戏,在表演上和对新鲜事物的吸纳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优秀的戏曲作品除了剧本,还需音乐、舞美、服装、灯光、道具等元素综合助力,特别是舞美设计既要贴近实际也要强化艺术色彩,努力增强舞台戏曲作品的感染力,让观众更好地接受、传播戏曲文化。要把作品呈现的很“新”,事关主创团队的每一员。其中编剧和导演占比较重。在舞台戏曲创作过程中,导演需要认真研读剧本,深入思考,以现代的创新性理念生动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先有《亮相》《湘绣情》、后有《虾戏稻香》《蔡和森求学记》,这是编剧殷婷与导演何艺光第六次合作。两位是公认的极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创作者,这次合作,也能看出导演何艺光的舞台审美在不断更新,且紧跟时代。比如朱花花本是给人减肥被应邀给猪减肥,和几个小伙伴现场打“王者荣耀”的游戏,与试管猪“二师兄”的情感互动等颇有笑点的场面,能够发现编剧、导演在尽可能汲取热点的同时,极大的丰富生活、还原生活。
探索花鼓戏的当代表达
花鼓戏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创造,在数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程式化、写意化、综合化艺术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戏曲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与观察。如何处理好花鼓戏程式化的传承与突破,更好展现花鼓戏艺术表达的时代美感?借用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崔伟用“美酒之醇”做出解读。崔伟认为,戏曲的魅力像美酒一样“醇”,要想实现对戏曲更深层次的传承,就必须在戏曲表现、戏曲规律、戏曲特点的“醇厚”方面下功夫。“戏曲的程式化并非创作思维的僵化,在‘变’与‘不变’中首先要注意表达,要让观众辨识出它是什么,还要‘变’得比生活更好看、更精粹、更有想象力。同时,也要正确理解戏曲程式化的功能。”这实际上就是“守正出新”的诠释。花鼓戏在当代除了内容创新、形式出新,还有哪些方面可以结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做出新的探索,我认为除了表演、灯服道效外,就是音乐。长沙花鼓戏的音乐源自当地民间的山歌小调和祀神古乐,杂糅各种腔调,旋律自由、风格活泼且充满民间趣味,尤为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喜剧题材。与此同时,音乐上的灵活自由也使得长沙花鼓戏在塑造现代人物和表现现代生活方面,颇具剧种优势。
《花猪司令》在程式上简化了演员的表演,接近生活的程式更有利于塑造剧中人物。该剧载歌载舞的特色,舞台表达新颖别致,富有喜感和韵律动感,为现代戏的戏曲化进行了有效探索。其音乐也有特色,全剧使用熟悉的花鼓小调创作,在配器上则大胆采取电声与民乐相结合的方式,使全剧的音乐风格灵活自如、时尚潮流。这种“似旧而新”的感觉油然而生,既有新意,又有辨识度。除此以外,该剧别出心裁,把手游“王者荣耀”搬上舞台,以COSPLAY与戏曲程式身段表演相结合,展现年轻人玩手游的场景,可谓“网感”十足。“关羽先顶一波。”“猴子来了!切后排,切后排。”能在花鼓戏里“开黑”是一种什么体验?长沙花鼓戏无疑让观众解锁了一把新时代的流量密码。
诚然,探索花鼓戏“新”表达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花猪司令》属于一个有个性的“新作品”,目前尚是初作,还有一些商榷之处。但其出新的苗头,富有活力的团队,力求抓住青年观众的决心,势必会让这出戏越来越好。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戏曲学硕士、湘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青年编剧、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创剧目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