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产业 | 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达茂实践”

2024-05-05 17:48 来源: 文旅中国

从包头出发,向北160公里,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故乡——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踏上这片热土,我们会被红色文化所熏陶,会被红色故事所感染,会由衷的向草原英雄小姐妹和她们的故乡致敬……

从包头出发,向北160公里,40多个“国家的孩子”成长的摇篮——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这里有“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其中有40多个孤儿被达茂旗的母亲们搂进怀抱并视为己出,60多年过去,这些年过花甲的“孤儿”在达茂草原上用深情、用真情、用激情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从包头出发,向北160公里,就是8万多匹骏马奔腾驰骋的广阔疆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马文化的深入研究,马产业的蓬勃发展,都在诠释着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

走进辽阔的达茂草原,感受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的万千气象!

马文化与马产业的并驾齐驱

5月1日的达茂草原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展现力量、体能、速度、精神的 “一路向北·达茂最美”——远景零碳杯·达茂旗2024赛马“村超”联赛在百灵那达慕产业园区精彩上演。

赛马,古往今来都是草原上的盛事。

鼓点似的阵阵马蹄声在敲响大地的同时也撞击着人们薄如蚕翼的心扉。犹如离弦之箭射出的一匹匹骏马,奔向远方的同时也把人们的激情与呐喊带向远方……

赛马运动在达茂旗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本次赛事分为1.4米以下速度马1600米,1.4米以下走马3200米,1.4米以上速度马6400米,1.4米以下10公里耐力赛四个项目。据达茂旗副旗长刘亮介绍,今年的赛马在传统比赛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联赛制和积分形式,参加人数、马匹数、马匹质量各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也带动了马匹交易,促进了马产业的发展。

经过激烈角逐,年仅9岁的小骑手阿茹乐获得1.4米以下速度马1600米比赛冠军。自古英雄出少年,阿茹乐5岁时就开始学习骑马,4年多的历练,她已是一名娴熟老练的骑手了!

“奔驰的骏马,像疾风、像闪电,拍到一张好的照片真的很不容易。”一个脖子上挂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如是说。

赛马,不仅仅是骑手的专利,天南地北四面八方的游客都可以参与其中,群众性、广泛性在这里得以生动体现。

达茂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长韩敏说:“在‘五一’旅游高潮这个时间节点上,举行赛马盛事,不仅能够让外地游客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也能推进马文化研究和马产业发展,进一步弘扬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

据达茂旗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秦文秀介绍,达茂旗除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节庆活动举行赛马活动外,还常年坚持以马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征歌活动以及举办绘画展、摄影展等多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由于马文化的深入发展,潜移默化地带动了马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达茂旗蒙古马、半血马及改良马存栏8万多匹,占自治区马存栏约10.6%,其中繁殖用马5.5万匹。近年来,达茂旗马产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实用技术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马血清分离企业目前有7家,生产血清140吨,产值达到2800万元。

谈到马产业未来发展前景,达茂旗马产业协会会长蔡海军娓娓道来:“我们将立足达茂旗蒙古马资源优势,全力打造自治区级蒙古马(豹花马)核心育种场,开展蒙古马保种工作;同时与内蒙农科院合作申报达茂旗蒙古马(豹花马)品系繁殖育种项目。另外是开发生物马产业技术,与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属动物研究中心共建‘马产业科技小院’;积极与江苏苏氏企业合作建立孕马血清生物原料精深加工厂,推动生物马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挖掘马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弘扬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

“国家的孩子”的达茂故事

出达茂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西行45公里是巴音敖包苏木吉穆斯泰旅游景区。景区里有一座被誉为“红色蒙古包”的展厅,展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讲述的就是习近平总书所提及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

20世纪60年代,有3000孤儿从上海带来内蒙古大草原,其中的40多名孤儿落户达茂旗。

60多年过去了,这些曾经的孤儿也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他们在草原上的成长史,就是民族团结进步史,就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童格勒格是来到达茂旗的“国家的孩子”中的老大姐,今年已经68岁了。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但她依然记得从上海带来的铁碗铁勺子,一吃完饭就挂在脖子上,唯恐被别人抢去似的。是蒙古族父母的人间大爱化解了她心中的恐惧,也使她将生命融进草原。  

2020年,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童格勒格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募捐,凑到5500元。她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国家的孩子’,当年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是国家救助了我们。今天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作为‘国家的孩子’,必须奉献一份力量!”

娜仁格日格高高的颧骨、略黑的皮肤、微驼的脊背,完全是一幅蒙古女性的样子,但她却是来自于上海的孤儿。

那个年代,牧民的生活并不宽裕,但在娜仁格日格13岁那年阿爸就给她买了玩具枪,15岁那年阿妈就给她买了迪卡花裤子,18岁那年她又戴上了“上海”牌手表……

俗话说,草原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娜仁格日格在草原文化的熏陶下俨然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金嗓子”。在她的影响和引导下,儿子布仁巴雅尔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乌兰牧骑队员。他创作的好来宝《疾风中的青马》、歌曲《健康之歌》等文艺作品多次在比赛中获奖。

苏布达在草原上学会的第一首歌曲是额吉教她的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而后她就成为草原上的一只“百灵鸟”,几十年坚持为祖国歌唱,为人民歌唱。2008年,从牧区进城后,她组建一支蒙古族老年文艺队并自任党支部书记兼队长。十几年来坚持不懈,自编自演许多农牧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不断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国家的孩子”的孩子现身说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达茂旗巴音敖包苏木“红石榴理论宣讲队”成立于2022年,是一支由5名青年干部组成的宣讲队伍,其中3名宣讲员是“国家的孩子”孩子。

巴音敖包苏木党委副书记孟根图娅兼任宣讲队队长,她说:“我母亲是‘国家的孩子’。在母亲和三千孤儿的故事影响下,我牵头成立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为目标的红石榴理论宣讲队,100多场以‘故事中人讲故事’的宣讲,让更多的聆听者近距离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红石榴”宣讲队依托巴音敖包苏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红色蒙古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常态化服务阵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