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市“全民文化节”启动仪式
江苏省南通市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入海口北翼,东抵黄海、南濒长江,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近年来,南通市围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强化政策引领,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拓展服务范围、优化公共文化阵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服务质效,着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夯实阵地建设 打造文化高地
坚持优化布局、拓展功能,南通市大力推进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南通先后建成总投资20多亿元的南通大剧院、美术馆以及南通群英馆、濠西书苑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在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为抓手,开展基层文化设施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各级阵地提档升级,新建、更新市、县图书馆、文化馆19个,实现市、县场馆更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100个、剧场8个、备案博物馆31个、美术馆4个,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在5年内翻了两番。
打通场馆层级网络,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先后组织成立南通市公共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博物馆联盟和名人馆联盟,通过联盟实现活动统筹、资源共享。依托公共图书馆联盟,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以及“书阁南通”网上借阅平台建设。依托文化馆、名人馆联盟联动促进活动开展,今年上半年共计举办各类活动160余场。深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县级总馆、镇级分馆、村级支馆资源打通,全面畅通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同时,鼓励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建设特色分馆,将特色分馆作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储备资源之一,目前全市共有图书馆特色分馆119个、文化馆特色分馆66个、非国有备案博物馆10个。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融合地域特色。南通市坚持以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为抓手,构建“全面掌握、重点孵化、定期评估”的全链条推进体系。出台《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办法》,每年评选一批市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储备,对其中综合评价较高的文化阵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每年对入选空间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目前,全市已建成“城市书房”68家,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村史馆等主题功能空间近千家,全市共有46家空间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名单,5家空间获长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称号。通过创新培育新型“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社会各界对百姓身边“小而美”文化阵地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各级“最美空间”利用率持续增长,今年1月至8月,各级“最美空间”累计服务市民和游客超500万人次。另一方面,各界申报省、市最美空间积极踊跃,市级“最美空间”评选每年的申报数都保持在50家至60家。濠西书苑城市书房入选“全国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南通市文化馆入选“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
丰富文化供给 赋能美好生活
以文化惠民之雨露,润群众幸福之土壤。南通市始终坚持紧扣主题、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全市各级公共文化阵地以《南通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2年版)》为基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高质量考核为抓手,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年均服务人次近4000万。
强化群文艺术精品生产。坚持将提高质量作为群众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创作《张謇办厂》《战高沙》《大海,故乡》等一批融合江海文化特色的群文艺术作品,有效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近年来,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获奖数南通均位居全省前列。
以主题活动唱响主旋律。策划组织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永远跟党走 舞出中国红”全国优秀广场舞展演活动、“我为妈妈庆生”南通市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诗文诵读会、“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南通市群众文艺作品巡演等,传播爱党爱国好声音。
南通市“全民文化节”启动仪式
精心组织、重点打造南通“全民文化节”群文活动品牌,通过“10项市级示范活动+100项优质活动+1000项普及活动”形式,整合市、县、镇、村4级文化资源,在6个月的时间内持续开展品牌文化服务。今年示范性活动中“全民乐翻天”南通市百家文化馆(站)大联动活动,在主会场市文化馆的舞台上,连续7天举办南通市群众文化团队展演等活动,掀起群众文化活动新高潮。各县(市、区)也纷纷树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海安“万里千家”、如皋“雉水之夜”、如东“滨城之夏”、启东“百姓自助舞台”、崇川“文化大串门”、通州“欢乐江海行”、海门“江海大舞台”,多姿多彩。品牌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群文活动的品质,形成了良好的聚合效应。
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南通市政府每年坚持把文化惠民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持续办好文化民生实事,开展送戏、巡演、巡展等活动。以推进“送戏下乡”工作为抓手,建立活动预告、检查反馈、定期通报机制,根据群众需求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动态调整下乡活动。全市年均送戏3000余场、送展500余场、送培训20余万人次。因在“文化下乡”中的突出表现,南通市文化馆获2021年度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南通市图书馆获2022年度江苏省“三下乡”优秀团队。
强化机制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队伍建设是关键。南通市坚持注重培育、提高能力。不断提升专业队伍综合素养,通过丰富考察评价手段、强化教育培养历练、突出严管厚爱激励等举措,在全系统开展“文化大讲堂”,组织专业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提升文化系统党员干部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南通市图书馆借阅服务部被命名为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针对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现状,南通市通过政府购买将群众文化团队纳入文化服务队伍,并通过开展星级评选评比、业务素养辅导等方式帮助团队壮大自身力量。目前,全市有2000余支民间文艺团队活跃在一线,其中35支团队入选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通州区万年青艺术团、如皋市美丽传奇艺术团入选江苏省“双千工程”展演。同时,南通着力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网络,组建南通“文旅先锋”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市有近100支队伍开展志愿服务,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添新活力。南通市图书馆“青阅计划”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制度机制保障。南通市坚持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数据考核工作的实施方案》,每季度专题召开考核分析推进会等会议,通过层层传导压力的方式让全市各级文化场馆责任落细落实。县级层面也成立了以分管县(市、区)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布置推进该项工作。建立健全数据申报机制,依托南通智慧文旅平台专门开发高质量考核申报系统,打通移动端和PC端申报通道,实现各级各类场馆(单位)随时随地申报,方便基层工作人员随拍随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同时,强化督查考核到位,逐月开展线上线下核查督查,强化数据监管,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按照县(市、区)、市管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要求,紧盯指标工作推进目标向县区下达通报,进一步传导压力、狠抓落实,确保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持续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