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实施方案》。日前,2023年“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优秀项目名单公布,包括文化惠民、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文化传承、产业共创五大类共50个项目,反映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方向更加明确、机制更加有效、对接更加精准、创新更加出彩。本文选取2023年度“春雨工程”优秀项目中的典型进行报道,展示其经验亮点。
“春雨”持续浸润:文化惠民 深入基层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 彬
“春雨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创新拓展大舞台、大展台形式,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基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及文化艺术展、文物古籍展、非遗展、数字文化体验展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做好民族团结大文章。以“春雨工程”为平台,各地携文化精品送到边疆地区群众家门口,架起了一座座共叙友谊的连心桥。
2023年,中央歌剧院的一批艺术家跟随“春雨工程”走进广西巴马,在巴马水晶宫景区,中央歌剧院的音乐家和巴马当地演员共同演绎的山洞音乐会,通过全网直播,线上线下累计观看量超过600万,有力助推巴马文化和旅游“出圈”。同时,中央歌剧院还开展声乐大师课,提升巴马文艺工作者、声乐老师、合唱团、声乐爱好者、艺考生的专业水平,并组织文艺节目深入景区、景点及基层一线演出,还从中发现和培育当地人才和作品。
2023年,一场别开生面的“粤喀民间音乐节”燃动了新疆喀什地区群众的热情。该活动的志愿者从天山脚下的喀什地区伽师县,跨越到海拔4000多米的塔县,再到喀什噶尔绿洲上的疏附县,服务行程超700公里,不畏乏累,奉上了兼具岭南文化特色与喀什本土特色的音乐节。其中,特雷门琴、手碟、快板、滑稽表演等多种艺术样式轮番登台,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赵梓琳、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获得者李文涛等名家荟萃,有的演员还专门学习了新疆民歌《一杯美酒》。
以主题突出的展览增进各地群众的交流互动,以文物的活态展示增强文化认同,以沉浸感十足的文化体验触摸厚重的文化底蕴,创新展览展示活动样态是“春雨工程”边疆行的一大亮点。
国家博物馆赴西藏拉萨实施的“向星辰大海进发”文化志愿服务边疆行项目,聚焦宇宙与海洋两个科技主题,通过图片展览、教育课程等,将文物资源送到西藏群众身边。该项目除拉萨外,还走进西藏林芝、昌都等地区,为15个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科普解读,让展览“流动”起来。此外,国博志愿服务队以座谈方式,从展览策划、讲解词撰写、课程设计等方面,对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社教工作者进行培训,推动项目落地生根。
质地独特的新疆玉料一直是清代宫廷玉器的重要选材。2023年7月,“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故宫厅”开幕。这是该馆“故宫厅”的首次亮相,以玉器为媒,以新展厅为载体,充分展现了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枢纽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
针对边疆地区有资源而缺互动、有人才而缺培训的情况,各地实施的“春雨工程”都在服务输出方面下了大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煤矿文工团、全国移民管理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2023年“春雨工程”进新疆边境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新疆边检总站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等5个基层单位。活动创新引入国家文艺院团和首都高校资源,调集25名优秀演员及师生组成文艺小分队,确保服务的高品质。新疆当地演员则与“国家队”演员共同奔赴,用真情服务上千名戍边民警和群众,赢得各方好评。
2023年,在湖北援藏29周年之际,湖北省人民政府携手西藏山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23 中国西藏雅砻文化旅游节”。作为该活动承办方,湖北省文化活动策划中心充分利用20多年来参与打造民族地区艺术精品的经验,于2022年4月18日至25日、2023年5月7日至11日赴西藏山南市开展采风活动,对接演出节目、协调联络、后勤保障等。2023年8月23日晚,当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拉开帷幕,250多名湖北的演职人员与200多名西藏当地群众同台演出,现场和全网群众为之沸腾,线上线下观看量超500万人次。2023年10月,西藏山南艺术团又赴湖北省答谢演出,以藏戏、牧民舞等带有浓郁藏地风情的艺术形式与《武汉欢迎您——黄鹤楼》《我们在一起》等作品的对话,续写了鄂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厚谊,凸显了“春雨工程”的惠民深度和交流效应。
“春雨”紧紧相系:结对共举 激发活力
中国文化报记者 彭澳丽
“春雨工程”自启动以来,我国东、中部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机构以多种方式“结对子”,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公共文化设施内容和服务供给,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
新疆地域辽阔,要把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各界群众身边,需要志愿者具备长途跋涉的耐力和能力。在2023年8月举办的“‘丝路远航·文润边疆’2023西安市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期间,陕西西安的文化志愿者刚完成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的活动,又马不停蹄赶赴300公里以外的活动目的地——兵团第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开展另一场活动,累计服务上万名群众。“作为2023年边疆行重点任务之一,我们与兵团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时间为2023年至2025年,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经费支持,投入30万元至40万元,用于人员互换、对口学习、创作指导、培训辅导、群文活动等,进一步提高边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边疆行活动还动员了西安各区县踊跃参与,规模空前,反向促进了本地基层场馆阵地服务能力。
关注基层公共文化需求才能更好提升服务效能。“苏韵伊情”江苏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项目中,江苏省文化馆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馆结对合作,精心策划,精准对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台根据伊犁人民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编排的、富有水韵江苏独特魅力的文艺演出,先后走进锡伯古城、那拉提空中草原、哈萨克第一村、巩留蝶湖广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演出5场。来自伊犁的演出团队也参与边疆行的演出行程,彩排和演出过程中,凝聚了两地文化志愿者团结的力量。现场观众赞叹:“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节目,今天现场感受,十分震撼。”
在2023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志愿团宁夏吴忠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山东青岛和宁夏吴忠结对,青岛市文化馆群星儿童剧社推出原创儿童剧《小小海豚》,分别在吴忠市3所小学演出,该剧以“垃圾分类就是最大的时尚”为主线,把生态环保、热爱自然等理念植入其中,借助海洋中的小海豚、虾、蟹等海洋动物的奇妙相遇,巧妙传递海洋知识、环保知识,深受孩子喜爱。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刻不容缓。2023年9月25日至28日,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结对子”,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开展“春雨工程·网络书香”数字阅读推广活动,重点遴选主题多样、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面向新疆阿勒泰地区配发,引导公众通过扫码阅读便捷地享受数字文化服务,激发基层群众的阅读热情。
为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浙江美术馆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美术馆结对合作。浙江美术馆专门成立建设小组,赴阿坝州开启川藏地区首个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通过对阿坝州美术馆的藏品进行分类及数字化信息采集,在“美术馆藏品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中完成著录,并对该平台的使用和数字美术馆的建设内容进行培训,为数字美术馆阿坝州分馆的后续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作用,是此次“春雨工程”边疆行的重要特点。“候鸟西迁”贵州毕节文化志愿者西藏行项目中,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含市图书馆、威宁县文旅局)与西藏拉萨市文旅局、拉萨堆龙德庆区文旅局确定了长期结对交流合作意向。毕节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由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毕节市图书馆派出专家,开展业务交流培训活动,对打造“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经验进行充分交流分享,为探索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
“春雨”延绵不绝:文化传承 凝心聚力
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欣然
以“春雨工程”实施为引领,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及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历史文物、非遗、古籍保护利用等的志愿服务,加强当地文化挖掘与呈现能力,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推介边疆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优秀文化汇集而成。唐卡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之一,作品包罗万象、色彩明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6月至8月,上海市徐汇区艺术馆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江河汇流·遍弘海内——西藏日喀则萨迦唐卡艺术展”系列活动,展示了日喀则萨迦唐卡之美,其中许多作品反映出汉藏民族交流往来、团结发展的历史,展现了日喀则地区对唐卡保护与传承的成果。活动期间,一辆具有标志性萨迦风格的艺术列车穿梭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市徐汇区艺术馆之间,将西藏文化艺术和历史文物嵌入生活场景。此外,西藏艺术家代表次仁旺加向活动主办方捐赠了作品,两地有关部门也回赠萨迦县中小学生纪念品,进一步加深汉藏友谊。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浦东丰富的非遗资源进行梳理,于2023年8月前往新疆喀什地区,与莎车县联合开展了“文化润疆·非遗传情”浦莎两地非遗交流活动,向当地文化工作者传授文化传承经验,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结合新疆群众能歌善舞的特点,琵琶艺术(浦东派)与传统民俗舞蹈打莲湘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开展讲座、培训的同时,分别与新疆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歌舞团和当地文化工作者联合创排了3首曲目、2个舞蹈节目,将不同非遗项目的特色与表演形式相结合,强化了当地非遗的呈现能力。
这次交流期间成立的上海绒绣传承培训(莎车)基地,以产学研一体的思路带动了当地就业。“这是浦东非遗项目第三次走进莎车县,未来,我们将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需求深化交流,共促文化传承。”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
河南省图书馆积极协同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策划开展的“古籍里的黄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及互动体验活动先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和包头市图书馆举行,在每一站均开展“古籍里的黄河”展览、“黄河回响”传统文化体验市集、“‘悦’读黄河”捐赠及交流活动等,以古籍展示黄河流域的历史沧桑和人文风情。同时,河南省图书馆向各活动举办地图书馆分别捐赠古籍影印本、传统文化立体绘本、“黄河文化”主题数字资源以及数字阅读器等,各馆则回赠了地方文献。此次活动以古籍展示深入阐释黄河文化,以古籍的交流推动文化传承,让豫、蒙两地人民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系与价值认同。
秉承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做好传承保护工作的理念,河北省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于2023年5月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举行“文化润疆——太极拳文化走进新疆巴州”活动,将独具河北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太极拳带到巴州群众身边。
活动期间,邢台市志愿团队举办了多场培训,巴州当地教育、体育、社会组织与太极拳爱好者等各方广泛参与。志愿活动开展期间恰逢巴州若羌县枣花节举办,志愿者在枣花节开幕式中进行展演,吸引更多群众关注太极拳,进一步弘扬了太极拳文化。
“活动结束后,巴州群众对太极拳依旧热情高涨,多所学校开展了太极拳习练活动。”河北省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太极拳这一广受群众欢迎的非遗项目,邢台市志愿团体以培训、展演和进校园活动,有力增强了边疆民族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以志愿服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深入传承和发展。
“春雨”落地见效:产业共创 未来同行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 彬
通过“春雨工程”推动,区域间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打开新局面,助力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带动了文化消费,为游客到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提供了诸多新型打卡点,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夯实文旅产业基础需要久久为功、建立长效机制。对此,“冬奥连冬运 草原向北京”万里茶道自驾行系列活动进行了有益探索。项目从北京首钢园启动,重点打卡呼伦贝尔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主会场内蒙古冰上运动中心,在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草原天骄旅游部落收车,并依托呼伦贝尔大草原旅游节活动节点,共同发布产品和路书,开展百辆房车自驾行双向发车仪式,从而培育万里茶道自驾游产品,促进京蒙文旅企业合作对接。
“活动专业化程度高,首创房车集结赛,启用专业执裁团队和智能装备,首创边境(自驾)露营大会,为呼伦贝尔培育可持续运营的IP,后期可升级为旅居月、旅居季活动,让外地游客长期旅居呼伦贝尔。”据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目前已制作了多个路书,详细介绍了相关线路情况。下一步,两地将联合开展宣传营销战略合作,深化市场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产品。
紧密对接,着力促进多地文旅产业发展,是上海市长宁区的突出亮点。2023年,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简称“长宁区文旅中心”) 重点面向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开展上海长宁与边疆民族地区对口协作文化交流与文旅推介项目。
“我们根据绿春县提交的‘心愿单’,细化了艺术人才培育和文旅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对口帮扶清单。”长宁区文旅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宁专门开设了舞蹈训练营,组织上海歌舞团专业演员,量身定制课程,进行作品合排,还拍摄记录了从训练营到汇报专场的整个过程,并制作成宣传视频播放。在2023年“虹桥之秋”文化旅游购物节嘉年华期间,长宁邀请绿春东仰民族歌舞团、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歌舞团、克拉玛依市歌舞团同台演出,吸引线上线下观众超50万人次。演出现场,同步举办了文旅推介集市,集中展示三地手工艺品、特色文创等,还组织三地演职人员参与长宁微旅行体验,多维度、多角度、多渠道拓展三地的文旅宣传辐射面。“不仅如此,长宁将积极推动爱奇艺、携程、春秋等文旅企业与边疆民族地区结对共建,帮助当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升,规划打造更多精品旅游线路,探索多种营销方式。同时,利用好各类线上宣传平台,助力边疆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打造。”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再好的顶层设计也要看落地实效。河南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分别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哈密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文旅人才交流、文旅宣传推广、文旅市场管理等开展合作,一方面,通过各类文艺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使演员也成为移动的“打卡点”,“新疆小朋友学唱河南豫剧”等话题阅读量超170万;另一方面,将王屋山、五龙口、黄河三峡、小沟背·银河峡等A级旅游景区的厚重底蕴展示出来,并进行跨界推广,同步推出济源景区对新疆哈密人民免门票活动,引发广泛关注。“我们联合多个部门,在活动策划、节目编排、产业合作、人才输送等方面充分发挥两地文旅资源优势,为‘春雨工程’的战略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4年1月29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春雨”持续浸润:文化惠民 深入基层》、
《“春雨”紧紧相系:结对共举 激发活力》、
《“春雨”延绵不绝:文化传承 凝心聚力》、
《“春雨”落地见效:产业共创 未来同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