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海观潮 | 歌竟还复歌——略谈陕北民歌的文化特性

2023-11-08 10:27 来源: 文旅中国

黄土高原,大河奔流。近期,《陕北民歌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已开启全国巡演。音乐会集中呈现信天游、道情、秧歌等类型24首陕北民歌代表性佳作,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时代气息、充沛的情感表达、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化地再现了20世纪以来陕北民歌植根民族文化沃土,紧随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迈进新时代的演进路程,带领观众以民歌为途径,感受和认识陕北高原辽阔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坚韧豪迈的生命图景。音乐会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观众深受感染,情绪昂扬,久久驻留、沉浸于陕北民歌营造出的壮美艺术之境。音乐会的成功源于对陕北民歌艺术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及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民族音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探究陕北民歌艺术的文化特性,有助于在新时代传承弘扬陕北民歌文化,推动陕北民歌艺术创新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将种族、环境、时代归纳为影响和制约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发展的三要素。陕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共同塑造出陕北民歌艺术鲜明的文化特性。陕北地处黄河流域,东隔黄河与晋西相望,西邻甘肃宁夏,北接内蒙古,南抵关中的铜川,自古是战乱频仍、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尽管条件艰苦,但此地农业生产、生命繁衍持续不断,文明生成、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一直较为牢固。植根其上的包括陕北民歌在内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延绵不断。美国记者斯诺曾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在祭祀、劳作、婚丧、嫁娶中,一代代陕北人口耳相传,歌咏往复,积时累日,积露为波,汇成陕北民歌艺术的海洋。陕北民歌艺术的连续性在其艺术表现手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艺术表现手法延续和发扬了《诗经》“赋比兴”的古代民间文艺传统。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中《风》部和《小雅》部,诗歌数量最多,是《诗经》的核心内容,大都是采集自各地的民歌。陕北地区所处的黄河流域是《诗经》中民歌的采集之地和《诗经》文艺传统泽被之地。《诗经》中“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的赋、“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等表现手法,均在陕北民歌中密集呈现。音乐会中的节目,如《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中的“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中的“山了挡不住那云彩树挡不住那风,神仙佬家也挡不住人呐想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中的“羊啦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等,以陕北惯见风物起兴作比,叙事抒情,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多样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陕北民歌艺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产物和例证之一。陕北自古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的“绳结区域”,早期,此地的文化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汇了北方草原文化,文化禀赋别具一格。有学者从曲体、韵律结构、节奏、节拍等方面进行分析,证明陕北信天游与古代突厥民歌在音乐形态和文辞结构方面具有亲缘关系。可以说,正是由于蒙汉互通,“信天游”与“爬山调”的互相渗透融合,才成就了特色鲜明的陕北民歌艺术。

近代以来,陕北民歌艺术扎根陕北文化沃土,广泛吸收各民族文化艺术成果,融汇高腔、说书等艺术优长,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陕北民歌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运动中得到重视。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这一时期,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创作民歌,“向工农兵普及,从工农兵提高”,推动陕北民歌大幅度提高和发展,并借由秧歌剧突破了民歌单一发展模式。陕北民歌从此由“村夫俗唱”登上艺术殿堂,面貌为之一新,极大地丰富了革命文艺的形式,在宣传革命思想、凝聚革命意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此后,陕北民歌经由新中国初创时期“新民歌运动”的提倡、20世纪80年代“西北风”流行音乐的创造转化、“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以及央视等媒体平台对原生态音乐的关注和传播推广,在与其他音乐形式互相滋养中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新时代文艺百花园中特色鲜明、常开不败的奇葩。

民歌是劳动人民真实、纯粹、素朴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造,是人民主体性得以淋漓尽致展现的精神文化场域,陕北地区艰苦的地理环境及在此基础上的生产生活实践塑造了陕北人民坚韧不拔、淳厚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则使得陕北民歌艺术在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民间性和人民性。音乐会呈现的陕北民歌,题材涉及人民劳动生产、爱情婚姻、革命斗争等方面,陕北高原的勃勃生气、历史征程的惊鸿掠影、人民大众的澎湃情感,在齐鸣的唢呐、喧天的锣鼓、高亢的歌声、鲜红的剪纸和飞舞的绸缎中如黄河浪涛般奔涌而出,呈现出“天地为之久低昂”的动人效果。这样表达人民心声、温润人民心灵、振奋人民精神的陕北民歌,不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理念的良好示范吗?

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赴延安采访,他在《北行漫记》中写道:“共产党员极端注重他们的文化。”他在书中描述了当时秧歌剧创作演出的情况。他写道:“秧歌调子是如此动人,我敢说在苹果园舞场外面系着的一群马,也不禁发出长鸣来参加每个人都唱着的合唱队了。”共产党人对民歌艺术的重视其来有自,既根植于包括乐教传统在内的古代文艺思想,也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古代的“乐”虽然与当前音乐的概念有所不同,是一种包含了音乐、舞蹈和诗歌的综合艺术,但仍然以音乐为主体。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文以载道”“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等古代文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着新时代文艺在新的历史方位向前发展,是新时代传承发展民歌艺术的根本遵循。

着眼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新时代推动陕北民歌艺术发展,需要广泛运用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科研究方法,深入挖掘陕北民歌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立足陕北民歌艺术的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人民性、民间性等文化特性,发展陕北民歌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广泛汲取其他门类音乐艺术和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发展成果,并在深入了解人民生活和情感,准确把握现实生活、思想感情与民歌艺术的规律性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属于新时代的民歌艺术表现方式方法,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能够表达人民心声的新民歌,让民歌代代无穷已,让人民歌竟还复歌,让中华民族在审美愉悦中汲取迈向未来的精神力量。

原文刊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11月2日第3版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