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约5800年前,中国进入古国时代,位于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距今5800至5200年前后)代表,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更久远的佐证。
浩浩江水,文明不绝,凌家滩遗址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安徽长江流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沿岸文化底蕴深厚,遗址遗迹众多,自然景观优美,文旅资源丰富。当前,安徽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守护好一江文脉,为推进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提供坚实基础。
位于巢湖之滨的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 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苏自山 摄
位于马鞍山长江边的“人民保护长江 长江造福人民”大石碑 童祖鸣 摄
“万里长江第一塔”安庆振风塔滨江远望 王政 摄
池州秋浦河沿岸美景 彭坤 摄
铜陵长江沿线的公共文化空间 周久生 摄
芜湖古城夜晚人声鼎沸 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设计独具匠心的宣城泾县宣纸文化园 李晓红 摄
雄伟大气的滁州凤阳明中都鼓楼 胡万里 摄
高站位统筹推进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长江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对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在马鞍山提出“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科学论断,催人奋进。万里长江,流淌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根源之一。
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今年11月15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明确指出,要加快长江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一批文艺精品,讲好长江文化故事。安徽省委书记韩俊深入马鞍山、芜湖、安庆等长江沿线城市调研,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安徽省省长王清宪批示要求“长江文化必须成为安徽文化的标识”。
安徽长江沿线各市形成共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要充分认识其建设重要性,立足自身工作职责,紧扣“长江文化”核心点,大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
——体制机制完善。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立足省级层面,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建设机制,强化职能分工,充实人员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指导长江沿线各市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沟通,创新工作举措,实现上下联动。如滁州市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关工作,明确“月通报、季调度”机制。
——全面摸清资源家底。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指导沿线各市开展文化文物旅游资源梳理工作,形成长江文化旅游资源库。组织专家组赴重点地市和县区进行调研,通过开展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诉求。
——开展专题研究。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就如何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关于安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专题报告。长江沿线各市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围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如马鞍山市探索建立长江文化基金会,加强重要文保单位专题研究工作。
——强化规划引领。快速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商讨规划编制方案,明确相关要求,并成立由各领域专家参与的规划咨询组,共同讨论规划编制重点与难点。目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规划》初稿已经完成,规划范围为安徽省沿江8市,共48个县(区)。
高标准保护传承
——加强长江文化系统性保护、研究、挖掘、利用,守护好中华文明根脉
11月29日,2023年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及遗址保护专家咨询会召开。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表示:“现有迹象表明,凌家滩是一个早于良渚、有很多文化因素被良渚所继承的重要遗址,很有可能把我们的文明史从良渚能够实证的5000年提早至5500年,意义非常重大。”
今年,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委宣传部、中央媒体谋划举办“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解读长江经济带战略精神内涵,深入总结凝练总书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论断理论内涵。当前,马鞍山市通过凌家滩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做好文化遗产的挖掘阐释,积极推进凌家滩遗址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12月10日晚,作为“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剧目黄梅戏《女驸马》,再次唱响北京。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赓续华称赞:“《女驸马》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所传递的精神永不过时。黄梅戏只有一边传承、一边创新,才能在新时代扎根深、长势旺。”
2022年,安庆发布实施首部保护传承黄梅戏的地方性法规——《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新创黄梅戏《鸭儿嫂》《祝福》等10部大戏、《我的长江我的家》等40部小戏,复排《牛郎织女》等传统大戏8部,打造出独有的长江戏剧文化内涵。
文化的价值在于传承发展,长江安徽段流域各地充分考虑文物本体安全性和文化景观完整性,切实做到保护第一、传承优先,长江文化系统性保护、研究、挖掘工作有序推进。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完成安徽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1万处,形成《安徽长江文物资源调查报告》。积极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实施人字洞、凌家滩、繁昌窑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凌家滩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荐繁昌窑、薛家岗遗址申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制定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开展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遴选,公布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皖江流域薛家岗遗址、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繁昌窑遗址3个皖江地区考古遗址公园入选。
——强化非遗传承保护。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安庆戏剧和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功举办2023长三角地区非遗文创产品展、铜陵大通龙舟赛、绩溪徽剧传承发展大会等活动。举办安徽非遗购物节直播活动。重点支持宣城宣纸制作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庆望江挑花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资金补助,促进长江流域非遗活态传承。
——强化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建立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联席会议机制,积极推进皖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完成繁昌新四军三支队旧址胡荣旧居、桐城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维修项目,完成安徽省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工作,启动抗战文物征集、认定、管理工作。发布20条“长三角革命文物主题游径”。
——加大艺术传承弘扬。大力实施2023年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先后扶持黄梅戏《不朽的骄杨》《新四军母亲》《一个都不能少》《杏林春暖》等60余个新创大小戏创作。推选马鞍山市儿童剧《小江豚归来》等15部优秀作品纳入省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支持黄梅戏《为你好》、歌曲《平凡如叶》、舞蹈《那根军腰带》等优秀艺术作品展演演出。
高起点谋划项目
——以项目为带动,把长江文化资源、价值利用好,努力建设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
规划为先,项目为实。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强项目谋划,结合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指导沿线各市谋划建设项目,沿线各市先后谋划建设项目252个,经专家评审修改和多轮筛选整合,建立了由18个重点项目和174个一般项目组成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项目库。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专精特新”项目谋划,共储备项目25个,总投资75亿元。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强化项目指导。专门召开项目编制工作会议,指导沿线各市提升项目编制水平。建立项目沟通协作机制,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参与项目编制。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纳入全省双招双引重要内容之一,围绕“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等重点文旅领域,通过项目招引,创新发展“文旅+科技”“文旅+演艺”等多业态沉浸式文旅产品,运用混合现实、3D异面投影、数字影片等新数字技术,打造旅游结合共性技术的再造场景应用。
目前,安徽长江沿线各市形成“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的浓厚氛围。
——合肥调整文旅规划,积极做好市县有关文旅规划的提档升级调整工作。已完成肥东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文化生态园项目、肥东包公故里文化园景区项目、庐江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扩建工程和舒庐干渠陈列馆新建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庐江矾矿文旅项目、肥东县浮槎山景区建设项目、巢湖市中国厵村项目、尖山湖逸趣园景区二期建设。
——芜湖市以长江渔文化博物馆项目、老船厂·智慧港、滨江旅游码头项目、惠生联圩生态建设项目为重要节点,谋划打造芜湖滨江特色文化体验主题公园。及时开展重点项目推进工作现场会,扎实推进该项目内包含的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
——滁州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持续推动明中都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进度,积极谋划明中都遗址保护项目保护工程建设、明中都遗址保护项目。实施全椒丰乐城、定远阴陵城两个遗址公园建设。实施法华禅庵塔、上水关·下水关·广惠桥等宗教、交通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建设。
——安庆已谋划167个重点招商项目,投资概算892亿元。安徽(安庆)长江近代工业文化城市记忆公园、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长江古运河——安庆新河旅游复合廊道”、白鳍豚水泥厂文创改造项目、六尺巷片区恢复与修缮工程、桐城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马鞍山市采石矶景区综合提升、凌家滩国家遗址公园、长江不夜城、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大青山滑翔基地、圣祥冰雪世界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运漕艺术创意小镇、和县特色文化街区更新、褒禅山5A级景区创建提升、濮塘桃李春风、滨江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稳步推进。
——宣城通过前期谋划,推荐泾县云岭红色文化特色公园项目、宣城宣纸小镇项目、绩溪徽文化主题特色文化旅游廊道项目申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层面储备项目。
——池州市谋划建设一批公共文化场馆,一批文旅康养综合体、休闲度假消费集聚区等项目。开展长江邮轮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牯牛降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整合“两个杏花村”品牌整体对外招商,推动A级景区提升景观质量和观感体验。
——铜陵市全市纳统重点文旅项目86个,投资总额319.49亿元。积极向上推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19个,完成7个项目可行性报告或方案,积极打造系列长江文化旅游休闲空间。
高质量融合发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成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文化和旅游空间
10月19日至26日,芜湖市举办首届(安徽·芜湖)长江文化艺术交流周,以文化为引领、以音乐为引擎、以长江为纽带,打造一场创新性、沉浸式、场景化的文化艺术盛会。
10月21日,宣城中国宣纸小镇正式亮灯开馆,成为游客追捧的“网红”打卡地。小镇建筑采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一次性浇筑设计,与宣纸的色调完美契合,大面积的直线和圆弧切片,营造出一片片宣纸堆叠成山的意境。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挖掘、用好长江文化要素,通过产品融合、业态生成、要素集聚,促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坚持文化引领。将长江安徽段流域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革命文化、多彩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因,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过程。围绕凌家滩、人字洞、繁昌窑等遗址,串联天柱山、九华山两大世界地质公园,联动保护皖南古村落遗产、宣纸制造技艺等世界文化遗产,打造皖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渡江精神、小岗精神为引领,依托渡江战役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打造皖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创新产品业态。积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深入推进“旅游+”“+旅游”。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旅游风景道认定工作。持续开展“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创建工作,创新打造气象特色产品。依托芜湖方特主题乐园、合肥半汤温泉度假区、安庆倒扒狮街区等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街区,打造皖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组织开展乡村旅游“421”行动,大力发展精品民宿、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等,实施“双微”提升行动,创新开展民宿创意设计大赛,打造皖江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推进文旅融合。合肥市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展2023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与复核工作和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马钢“绿色钢铁”主题园、泾县宣纸文化园成功申报“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积极推动铜官山“1978”文创园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丰富产品业态,强化提质升级。
——讲好长江故事。强化品牌活动宣传推广。安庆举办黄梅戏展演周、铜陵举办2023安徽研学旅游大会、宣城举办2023安徽自驾游大会、池州举办民宿美好生活季、合肥举办2023海峡两岸(安徽)旅行商大会,推动长江文化与品牌活动有机结合。强化精品旅游线路宣传推广。依托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精品线路、“中华文明探源”长三角精品旅游线路等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全省长江文化旅游优质资源,强化线路串联,推动交流合作。
“下一步,我们要坚持‘谋划长远’与‘干在当下’相结合,继续在挖掘文化内涵、活化文化传承方式、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彰显文化标识、强化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文字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