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个名字,七百多年历史中,人们对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
喜欢他的人说他是“书画双绝的艺术全才”,国际天文学会甚至以他命名了一个水星上的陨石坑,来纪念他对人类的文化贡献;不喜欢他的人则耿耿于怀他“一身事二主”。荣耀的另一面,是世人的侧目。
他是宋朝皇室后裔,是诗书画印全能的吴兴才子,更是颜值和学问双高的男神。时人凭一句“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就能在人群中一眼将他认出。难怪忽必烈瞧他第一眼惊呼:“神仙呀!”,再一瞧:“还是神仙呀!”
他一直请求回家,但朝廷给他的回复是一直升官,直升到一品。
他是个平和、忍耐、包容的人。一如他留下来的书画,都有着温润如玉的气质。
这个人就是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一幅画,解两处“闲”愁
赵孟頫是嫡传的赵氏宗室,算起来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南宋的贵胄做了元朝的官,其中的挣扎与辛酸可想而知。
庙堂之上是仕途顺风顺水,节节高升,官居一品,现实却是游走于南宋遗民和蒙古同僚之间,不受待见,左右为难。可谁让他是“吴兴八俊”之首,又是诗书画全能的江南才子,退居之心愈强,官位就越高。
鹊山,相传扁鹊曾在这里炼丹
华不注山(huā fū zhù shān)
元世祖辞世后,赵孟頫辞掉济南官职,回到老家吴兴。他常邀朋友来家中做客,对济南的山水感慨颇多。
一次,一屋子人聊得正起劲时,赵孟頫发现自己的至交周密却独自喝酒叹着气,赵孟頫上前了解后才得知,原来好友(祖籍山东),从小一直生活在浙江湖州,虽号“华不注山人”,却从未亲眼见过华山真貌,很是遗憾。
于是,赵孟頫当即决定将华山画下来,并题下“齐之山川,独华不注山最知名”,送给好友一解思乡之苦。这一年,周密64岁,第一次借着画见到了那素未谋面的家乡。
两座山,平分一城秋色
济南名士多,文人爱济南。
李白说“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苏轼说“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现代作家老舍也和济南有着深厚的情缘,老舍爱济南,四季都曾为它留下笔墨,并曾言“济南的秋是在山上”。
鹊山,位于画幅左侧,形如馒头,施以披麻皴法
华不注山,位于画幅右侧,形如三角,施以解锁皴法
秋来谁为韶华主?当然是济南的山。济南的北郊一带,有九座小山自成一景,叫做“齐烟九点”,鹊山和华不注山就在其中,二者齐名曰“鹊华烟雨”。画卷的一左一右直映眼帘的正是这两座山,一座漫圆,一座尖峭,两山遥遥相对,相映成趣。其中鹊山位于黄河北岸,相传扁鹊在此炼丹。而华不注山坐落在黄河南岸,意为“花骨朵开在水洼里的山”。
两山之间是一片平原
芦苇汀渚间,渔人荡舟
竹篱茅舍间,小羊出行自如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的华不注山是在黄河以南,鹊山在黄河以北,两山相隔数十里。但赵孟頫却把这两座山画在一起,可以说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超现实的,两山之间一片疏阔的平原,有平川洲渚,红树芦荻,竹篱茅舍,远水秋波。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纷争,没有朝代更迭。世间的苦,都被远远地隔绝。
见画者,无不叹为观止
周密之后,很多收藏家也甚是喜爱,见过此画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乾隆更是想方设法得到这幅画,还常带在身边,以便时时欣赏。有一次,乾隆来到济南狩猎,看到两座山遥遥相望,便觉得格外眼熟,想拿出画来对照着看,却发现竟然忘带了,当即派人来回快马千里回宫取画。
乾隆亲题:鹊华秋色
乾隆在画中留下的花样印章
鹊山与华山隔黄河相望,至少相距数十里,而画中的两座山却是一左一右并列排布,看到这里,乾隆又忍不住联想到当年齐顷公在华不注山打败仗的情形,联想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觉得这样一幅失真的画只能贻误战机,顿时气得胡子都要翘起来了!一度将画打入冷宫。
很多人觉得这幅画古怪:画面不连贯,像是拼凑而成;树大屋小、山像土丘,比例失调……其实不只是画,哪怕是大家熟知的书法,人们对其评价也几近苛责,说他的字软弱无骨,颇有奴态。于是,赵孟頫从早期师法王羲之,转向李邕,不激不历中追求挺健稳重。
赵孟頫晚年行书《明肃楼记》温雅清朗,炉火纯青
世人的毁誉参半,赵孟頫自己又何尝不知,终是在63岁官运到达顶点时,写下《自警》诗以表回应:
“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赵孟頫荣辱一生的落幕神作《送瑛公住持》
世人道《鹊华秋色图》温润如玉,殊不知温润的背后是怎样一颗隐忍和修行的决心。
七百年后,鹊山和华不住山依旧巍巍矗立在黄河两岸。
而赵孟頫,也已然成为中国艺术界一座巍巍的高峰。
【高清全卷 一览胜景】
(图片来源:@诸葛旅团、中华珍宝馆)
【文旅中国出品】
统筹:李霞
策划:马思源
撰稿:陈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