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一带一路”视域下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多元表达

2022-06-09 17:29 来源: 文旅中国

陶瓷是中国创造性的发明,是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古代丝绸之路上,随着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白瓷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艺术越来越被世人熟知,为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作为一条文化交流之路,赋予了景德镇传承与弘扬陶瓷文化的责任,同时也为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时机。从实践层面来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要尊重传统,秉承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态度,实现传统与创新的互动,把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观念的陶瓷艺术打造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具包容性。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观念和现代艺术思潮的合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元文化新语境中,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要以建构具有创新意识、彰显文化自觉的陶瓷艺术体系为己任。

守得住“正”才创得了“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构建新的语境的基石。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符号。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底蕴深厚,陶瓷文化更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具有较强的民族辨识度。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应继承这些优良基因,深度挖掘文明赓续的内在原因,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陶瓷体现着中国工匠精神。守住景德镇制瓷技艺,传承好、发展好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是当代陶瓷人首要的任务。

景德镇的制瓷手艺人是颇具代表性的中国工匠,他们可能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熟知从陶瓷原料开采到烧制成瓷的全过程。他们的匠心成就了精美的陶瓷器物、创造了辉煌的制瓷历史。这些守正的匠人和创新的陶瓷艺术家都是传统工艺的传承者,推动着景德镇陶瓷创新发展,再创辉煌。

当然,在守正的基础上,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将现代审美融入其中,让传统技艺“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如今在景德镇,新的艺术成就不断涌现,人们既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也可以看到材料、技艺和设计观念的革新,这是以传统为基石而建立起来的新的陶瓷设计体系。

关注多种艺术门类的融合和材料的创新表达

中国传统工艺种类繁多,在发展过程中,各艺术门类互相融合、促进,比如建筑上的雕刻、绘画中的书法和印章、园林中的建筑等。从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陶瓷与诗、书、画、印有着密切的关系,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不同艺术门类融合与助力。但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合作互动不是盲目嫁接,而是要有正确恰当的方法使它们自然融合。

在文化多元发展趋势下,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注重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助力陶瓷艺术创新发展。陶瓷艺术的表现需要材料和工艺的配合。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从材料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实践,并突出陶瓷材料特质的表达以及与其他综合材料的结合,呈现多种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当代知名陶艺家、教授周国帧不断探索陶瓷材料和工艺的创新,使陶泥发挥出最佳特性,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陶艺语言,其陶瓷雕塑作品达到了新的高度;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宁钢不断探究陶瓷肌理在当代陶瓷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其高温颜色釉作品《唐梅》系列,运用不同陶瓷釉料以及不同施釉方法产生多元的陶瓷肌理,呈现凹凸有致的视觉效果,突出了陶瓷艺术的装饰性;还有艺术家将陶瓷与金属、木材、纺织等综合材料结合在一起,不同材质对陶艺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立足传承,凸显民族精神

历史上,景德镇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如今,景德镇依托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个产瓷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展览等形式加强了传播与交流。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展会已成为景德镇的品牌活动;2021年举办了“瓷的精神”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等。国际性的陶瓷展览邀请海内外艺术家、企业参与,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了交流平台,也营造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开放、包容的氛围,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和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应以传承为基石。宁钢在创作中坚持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新相融合,其作品极富中华民族特色,是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典范,作品《祥和》被英国白金汉宫永久收藏,《岁岁和合》《岁岁平安》被摆放在2014年北京APEC峰会主会议厅,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出圈”做出了贡献。

千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呈现出生气蓬勃的发展态势,这是代代手艺人坚定民族文化身份和立场、不断传承和创新铸就的辉煌历史。在“一带一路”多元文化背景下,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更应立足民族文化,凸显时代性和多元性,不断通过陶瓷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张朝晖系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孟晓霞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9)》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ZD24]


责编:董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