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展示自己家乡方言的发音?举个例子,用普通话念‘1893’你就学会了山东话的‘一把旧伞’,反之用普通话念‘一把旧伞’你就学会了河南话的‘1893’。”在抖音直播间,一位操着北方口音的博主,通过不同方言讲述家乡故事收获了来自天南地北网友们的众多好评。
作为文化的天然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色。方言失迹,其对应的文艺形式也将随之凋敝。随着人们对于方言重视程度的提升,许多人也在不断探索如何留住乡音。利用多样的现代化手段保存、传播方言,不仅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让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并焕发新的生机。
抖音APP近期正式推出了地方方言自动翻译成文字的功能。首期上线的方言包含了粤语、闽语、吴语、西南官话、中原官话等。创作者使用“自动字幕”功能,选择“转为普通话字幕”,即可完成对视频内容的方言语音自动识别,并将视频里的方言内容转化成普通话字幕。此举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一位来自高淳的体验用户表示,由于自己的家乡话声调与古音的声调较为类似,即便是当地的年轻人也未必能够完全辨认准确,结合抖音上的方言翻译功能,逐渐感受到了高淳老一辈人说话那自带“半个盛唐”的气韵。有成都网友留言认为,“通过短视频平台欣赏各地方言,传承的不仅仅是乡音,更是传承一代代人的记忆。”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每一种方言都或多或少跟普通话存在着区别,每一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俚语。作为文化传播的语言符号,方言对个体精神层面的塑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每当方言在耳畔响起,人们听到的是语言中的具体信息,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美食。
“从方言中选出具有特色的经典词汇,通过美学加工设计成艺术字体,印在文化衫或者纪念杯、纪念币上,进行销售。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加入方言词汇,使游客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当地文化。”一位从事文旅宣传的短视频博主认为,方言的传播更平民化和大众化,具有跨区域性、幽默性、情感认同度高等诸多特征,在网络环境下,与普通话的传播并行不悖。
其实无论是早些年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还是近些年的爆款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都通过方言这一文化载体刻画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活的江湖味道,在大量的方言运用当中,不着痕迹的展现了地方文化色彩。此前,火遍抖音的“为家乡上分”短视频中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在一次次的“自报家门”中,个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汇成洪流,“为家乡上分”短视频也成为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窗口。
今天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将方言翻译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绎地域文化,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特色,既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方言文化,更是用“南腔北调”开辟方言传承传播的新思路。千差万别,多姿多彩,一度被认为式微的方言在互联网时代重新焕发强大的吸引力和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