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杏子从杏花到果实自古都是文人墨客笔下滔滔不绝的诗料,对杏子既有 “压架藤花重,团枝杏子稠”的实际赞美,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心迹表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乌素图村也有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古杏林。这几日,周边市民纷纷驱车来到古杏林中采摘大杏、感受“杏福”。


据当地人介绍,乌素图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这里自古就是呼和浩特的上风上水之地,山环水绕,古树横生。乌素图村拥有清末归绥(今呼和浩特)著名的八景之一——杏坞番红,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红杏遗村。
随着内蒙古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将农业产业链与旅游融合,并深挖文化积淀,相继举办“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等活动,引导游客“进入式消费”,实现生态产品的增值溢价。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乔文杰告诉记者,回民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按照“环大青山生态农文旅带”的全域定位,回民区积极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转型,打造“生态农文旅”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依托大青山前坡45公里的“生态绿带”及丰富的林下经济业态和“杏坞番红”历史文化的人文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乌素图“大杏”品牌效应,精心打造了“杏福树下”特色品牌,高标准规划建设大青山前坡万亩杏林基地。并以万亩杏园综合体为核心,先后引进种植美早大樱桃、美国红番桃、和田玉枣、早酥红梨、大果海红等果树新品种,探索种植100亩桑葚,升级打造特色项目——乐谷丰综合性农业观光产业园,实现品种多样性,走出了一条“山地增绿、林农增收、林业增效”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文旅”融合,让当地的产业链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回民区还深度挖掘东、西乌素图两个历史文化村的文化底蕴,鼓励村民在传统村落中以自有宅基地和果园等生态载体发展特色民宿、家庭采摘园等,让传统餐饮住宿向农业文化体验拓展,形成了“吃采游住购”产业链,走出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之路,“杏福树下”品牌也成为回民区农文旅融合新名片。

“种植+观光+休闲+民宿”,多元化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回民区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数据显示,仅今年“五一”期间,回民区累计接待旅游人次33.25万人次,同比增长330.14%,实现旅游收入523.92万元,同比增长109.35%。全区11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达到7个,收入最高达到250万元。
挖掘产品内在价值,让群众受益最大化。让特色农产品变优质商品。回民区重点围绕乌素图“大杏”特色农产品,以杏为主品类,通过产品延伸和品牌运营,为地方农产品拓宽市场,提升竞争力,除对当地特产杏进行品牌包装之外,还对杏产品进行开发延伸,制作杏干、果脯、果酱、饮料、甜品等,并将传统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特色农产品的宣传销售中,打造“杏福树下”特色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如今,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已经形成了以8.3公里村路为主动脉,沿线50余家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为末梢神经的乡村旅游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走进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乌素图村古杏林,一棵棵杏树生长茂盛,枝杈间的大杏色泽金黄、饱满诱人……就如当地村民的日子一样,富足幸福。
(文中图片由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