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5·18国际博物馆日 | 衢州市博物馆:来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之旅”

2023-05-19 13:34 来源: 文旅中国

“衢州三怪的故事,人人都熟悉;江郎、石窟、烂柯山,全国都有名……”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志愿者和银河幼儿园小朋友用方言演唱,拉开活动序幕。今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衢州市博物馆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为重要契机,紧扣“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之旅”徐徐展开。“台上台下,真有不少‘熟面孔’。”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汪萍说,每逢节假日、放学后,博物馆都会迎来不少大朋友、小朋友。“一些学生会来了解和课程相关的展览。”因此,在布展过程中,博物馆也会把后续可能要开展的教育活动考虑进去,让展览有一种延续性。据了解,今年以来,市博物馆已开展活动70余场,入馆人数超10万人次。

“博物馆的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汪萍从事博物馆社教工作35年,在她的印象里,有一部分观众是“学习型”的,特别爱逛博物馆,尤其是对某一类文物展品比较痴迷。“我们馆举办的书画、陶瓷、玉器展,都培养出一批忠实‘粉丝’了。馆里也会定办新展,有些家比较近的市民,隔三差五就来博物馆逛一逛。”现场,衢州市博物馆儿童观察团快板词表演《夸家乡》也收获热烈掌声。“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一座好的博物馆,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市民张女士就常带孩子逛博物馆,她认为,好的博物馆必定是儿童友好型,“逛博物馆直观生动,可观、可触、可感,孩子徜徉其中,流连忘返。”目前,衢州市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纪念馆)5家,非国有博物馆3家,乡村博物馆34家,覆盖城乡、主题多样,成为丰富城乡居民文博体验、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阵地,也成为传承弘扬衢州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乡村博物馆在保护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拓展了乡土文化的传承,承载乡愁更服务于共富,推进了文旅融合发展。”在活动现场,首批“跟着博物馆去研学—衢州市中小学生乡村博物馆研学旅行”带队老师获得授旗。百米长的画纸将博物馆大厅内的礼贤江山龙复原骨架“包围”起来。衢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成员和衢州市实验学校学生埋头动笔,共同为衢州添色添彩。与年长者沉稳含蓄的笔触相比,30名青少年笔下绽开的色彩有一种灵动和跳脱。红红火火的三头一掌、热热闹闹的水亭门、大排长龙的松园菜市场,还有面前仿佛要用尾巴横扫一切的礼贤江山龙……挑选素材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总而言之,要把衢州的“好东西”都画出来。

“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画’好衢州故事,是我们的荣幸。”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燕介绍,参与活动的40名书法家、画家,平均年龄70岁,“衢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就是博物馆。”大手牵小手,共绘衢州的山水风光、旅游景点、新人新事新气象,百米长卷展示衢州人民美好生活,更流淌着一份传承的力量。据了解,“百米画卷绘衢州”的成果,将在不久后,在市博物馆展示。近年来,博物馆和社会产生更多连接,越来越多人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来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之旅”,人们的需求在发生变化。为此,市博物馆联合衢州各县(市、区)文物收藏单位积极探索,为大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近点,再近点!能不能放在我面前?”在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举行的《文物面对面》“5.18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活动上,市博物馆的南宋兔形玉镇纸重磅登场,围观群众都被“萌化了”。这只“兔兔”来头不小——不久前,在浙江省文物局主办的首届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中,它斩获玉石器类第三的成绩,荣登浙江省“百大镇馆之宝”。每一件宝物都有一位讲述人,南宋兔形玉镇纸讲述人是来自衢州市博文中学的英语老师杨莹。她曾把英语教学融入社交短视频,获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活动现场,身着汉服的杨莹,带大家“挖呀挖呀挖”,揭开玉兔的神秘身世。“博物馆热潮持续的背后,折射出深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也体现了文物、文化与大众的‘双向奔赴’。”在杨莹看来,如今,珍稀文物不再束之高阁,也不仅是书本上尘封的记忆,它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也因此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图片摄影:刘芸)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