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科教 | 将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

2022-11-17 11:25 来源: 文旅中国

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价值,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经验,探索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促进工艺美术保护、传承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当前,将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可通过构建完善的工艺美术学科及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的传统工艺美术国民教育体系及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等途径进行。

加强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实践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构建完善的工艺美术学科及课程体系

中国工艺美术学科经历了装潢—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发展更迭过程。在引进西方现代设计教育过程中,工艺美术一度被边缘化,但是随着民族文化复兴,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思想及经济价值日趋受到重视。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对工艺美术认识的发展与强化,昭示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更新完善和规范化。在2012年国家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工艺美术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得以重新确立,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仅是国家政策层面的体现,要想真正实现工艺美术的科学发展,必须在学理层面构建完善的工艺美术学科体系,探索工艺美术学与民艺学、手艺学的关系,在学术层面加强工艺美术经济学、工艺美术教育学、工艺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使工艺美术学科内容丰富而又体系完备。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雕塑类、刺绣和染织类、织毯类、抽纱花边和编结类、艺术陶瓷类等十几个大类、数百个小类,品种数以万计。艺术教育家张道一先生曾指出,在美术史研究中,存在以中原为中心,忽视了周围的边远地区;以文人为中心,忽视了民间美术;以绘画为中心,忽视了其他美术等倾向。对此,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体系建设要引以为戒,尊重民族文化特色,建立灵活性、民族性、区域性、民间性、自主选择性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同时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相结合的三级管理与评价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

就课程内容而言,要坚持历史性、思想性和技能性相结合。除了专业化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外,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传统工艺美术内容可以分为3个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史、传统工艺美术思想及文献、传统工艺美术技艺。

构建多层次的传统工艺美术国民教育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与工艺美术相关的教育包括专业型教育和普及型教育两种。专业型教育主要是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大中专教育;普及型教育主要是学前和中小学阶段与工艺美术相关的手工课、美术课,以及大学的人文修养课。结合目前工艺美术教育现状,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应该走进幼儿园、中小学课堂,并形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层次、不同目标的教育体系。整体而言,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国民教育体系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基础性工艺美术教育。在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工艺实践、文化传承课程,让儿童和中小学生通过对材料、结构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感知和体验,形成对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及艺术审美特征的认知。

二是职业化工艺美术教育。将学生的未来发展及职业规划与工艺美术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对接,职业化工艺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工艺美术职业型、技能型人才。

三是高等工艺美术教育。分为专业型和普及型两类。专业型是指在工艺美术及相关专业中培养高级工艺美术专门人才的教育,这也是传统工艺美术传承最主要的方式。普及型是指在非工艺美术类专业中普及和传播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

四是具有公益色彩的工艺美术教育。以继续教育、老年教学、社区教育(如讲座、培训、工艺演示及陈列)等社会传习教育为主要方式,增强人民对传统工艺及工匠精神的文化认同。

不同层次的工艺美术教育各具特征,相应的组织机构也是多元的。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应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由学校具体组织和实施。其教育内容和形式应具个性化,充分尊重受教育主体在民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不要求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式。职业教育应与行会组织及企业紧密结合,强调工艺美术教育的区域特色和职业特色。高等工艺美术教育应积极借助并发挥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行政部门,以及行业组织、高等院校、工艺美术企业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优势和特色,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及培养目标,不断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各层次工艺美术教育应采用个性化措施,充分利用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色优势,实施区域性特色教育。

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

近年来,在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一味追求市场效益的发展模式给农村原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及其承载的精神文化体系造成了极大冲击。城镇生活中对时尚、简约的追求推动着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源远流长的农村传统工艺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我们必须深切关注因传统工艺美术遗失而导致的文化趋同现象,避免本元文化的消逝。

要更好地、最大化地发挥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价值,推动工艺美术产业振兴,必须做到将传统工艺文化、当代设计创新与社会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统文化,保存民族文化基因,以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为基础,融入当代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进行设计创新和文化解读,使之适应当前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把握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对大规模定制的需求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结构性嵌入,以及‘互联网+’电商消费对文化商品个性化、生态化、层级化、产业化格局的重新分配为传统工艺美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的巨大商机,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要以工艺美术教育和培训为抓手,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在这些地区开展工艺美术教育和培训,聘请当地普遍认可的能工巧匠进行特色工艺技艺的传授,并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紧密对接,能够实现更全面系统的文化资源传承。同时,应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扶贫价值,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持。教育、研发、创意人员共同参与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条件、发展定位、生产模式、产品创新、市场机制、组织结构、外部环境等问题的探索研究,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推广提供可靠依据,带动相关人员脱贫致富,并为脱贫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实现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以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为指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护传统工艺美术之根,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使命。加强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转型期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将工艺美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工艺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和发展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培养专业人才,更有助于将工艺美术的文化思想、美学精神、生活智慧融入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使之成为国民素质养成、文化价值观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从工艺思维和工艺语言等方面建立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实现传统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文脉和技艺传承。以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抢救保护、学术研究、教育传习、生态修复和创新发展”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促进包括工艺美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文化成为民族复兴发展的坚实根基和持续动力。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系课题首席专家。)


责编:郝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