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文物 | 一种器物两种称呼,“洋瓷与华彩”展开中西文明交往对话

2024-05-01 17:22 来源: 文旅中国

源自西方的“洋瓷”,融合中国工艺后,又被西方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华彩”。同一种器物,两种称呼,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与对话,印证了“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4月30日,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带来了一场融汇中西的美学盛宴,《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在世博会博物馆拉开帷幕。   

展览共计展出以康雍乾为代表的清代广东产的铜胎画珐琅136件/套,从“交往”“交融”“交流”三个单元,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文化由西方传至东方,再由东方反馈影响西方的复杂过程。  

广珐琅包含有画珐琅、透明珐琅、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多个工艺种类。目前仅画珐琅得以流传下来。展览深入探究器物表面的精细图案和装饰,展厅中,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从每一处细节和每一笔勾勒之中,讲述它们背后蕴含的丰富时代背景和故事,为观众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   

广东烧制画珐琅的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朝初期海上是禁止贸易的,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在广州等地设立了海关,中西贸易才频繁起来,西方的画珐琅技术也是在此背景下得以传入中国。广州当时是中西交往第一站,广东工匠成为了中国最早接触和掌握西方画珐琅工艺的人群,画珐琅由此在广东地区迅速发展。  

展览第一单元“交往”,主要介绍展品中呈现出来的西方元素,并通过绘画作品和背景解说,带领观众回溯到康熙开海后的广州口岸,感受那个时代中西文化接触与交流的历史氛围。  

在此单元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器物上画着西洋人物。据此次展览策展人洪丽娜介绍,西洋人物是广珐琅最具创意和表现力的装饰图案,当时珐琅主要是在故宫和广东两处生产,而西洋人物图案在宫廷的画珐琅是不大会出现的。这些西洋人物是通过中国画的技法绘画的,背后的景象则表现出很多中国元素,如假山、松石等。“中国式画法对广珐琅匠人来说是最熟悉的,这会让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正盛行中国风,中国元素在外销品中的呈现更受欢迎。”洪丽娜解释道。  

这一展区中还能看到《云龙纹西洋妇孺图高足碗》。这件器物碗心绘有西洋妇孺图,碗外壁施胭脂红釉。“胭脂红色的起源可追溯至十六世纪的欧洲,此前中国在陶瓷上是得不到这个颜色的,很是神秘。”洪丽娜介绍,当时康熙第一次看到后便希望能够邀请西方匠人来中国教授技艺,但事实上过了三十年左右才有西方匠人过来。这期间,中国匠人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研发,并成功地研发出来,虽然两者技艺有所不同。“虽然胭脂红色来自于欧洲,但是广珐琅的施彩方式却采用了景德镇瓷器吹釉工艺,体现了欧洲色彩的东方诠释。仔细观察釉面,有无数细小颗粒均匀分布其上。”洪丽娜说道。   

第二单元“交融”,主要展示“洋瓷”上的中国画,重点讲解广珐琅的发展及广彩的形成。当广东工匠掌握了画珐琅这门西方技艺后,便很快地在“洋瓷”上作起了中国画。广东工匠善于吸收各种图像、造型和技法,融合之后加以灵活运用,形成了广珐琅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尚。  

这一展区的器物上可以看到,铜胎上重现了花鸟、山水、人物等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如《花鸟纹盘》盘心所绘山茶锦鸡图,枯叶描绘尤为传神;口沿处绘蜀葵、牡丹、菊花和洋花;盘底则以洋花为中心,外壁饰有牡丹、月季、蜀葵,以及天牛、蚂蚱和蝴蝶。   

本单元还展示了广珐琅受到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深远影响,以及广东与宫廷之间交流的历史。缠枝卷草纹的运用,体现了广珐琅与元明瓷器的紧密联系。广珐琅上的缠枝卷草纹来源比较多样,比如传统缠枝卷草、缠枝莲,或欧洲卷草纹样。因其来源多样,又常作简化或变形,因而最为变化多端。有规整者,有无序者;或抽象,或具象;缠枝间或饰以花头,或无花头。其中,红、蓝、黑三色缠枝卷草纹最具代表性,是广珐琅的标志性边饰。十八世纪有众多广珐琅匠人参与了宫廷画珐琅的制作,他们的技艺和风格对宫廷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透明珐琅的创新则是广州对珐琅工艺的重大贡献,尤其是硬透明珐琅的制作技艺。硬透明珐琅熔点高,烧制时易变形导致残次品,在清代只有广东可以制作,现存世作品极少。展区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开光庭院人物图珐琅瓶》,开光部分以画珐琅绘制中式庭院人物,其余部分则施以硬透明珐琅。   透明珐琅技艺虽然现今已失传,但其曾经的辉煌仍让人赞叹。而广彩瓷器的诞生,则标志着广珐琅艺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扩散,它不仅借鉴了广珐琅的技术,更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单元的展览不仅是对广珐琅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其艺术性与创新性,成就了当今广珐琅艺术的美学价值,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技艺融合过程的深入解读。通过这些精美的展品,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文化交融的美妙和艺术创新的力量。    

第三单元“交流”则讲述广彩回流到西方后对世界的影响。广珐琅作为清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其制作和流通不仅严格遵循宫廷规范,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且也积极适应海外市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入贡宫廷的广珐琅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端庄的风格,反映了皇家审美和工艺水平的高标准;外销至欧洲市场的广珐琅,其设计融合了西方的使用习惯和中国的传统美学,成为18世纪“中国风”流行的重要载体,对欧洲的艺术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展区,观众可以《折枝花卉蔬果纹提梁壶连兽足炉》《三螭拖莲式烛台《》等作品,讲述了经过中国化的广珐琅如何返回西方市场,并影响其他地区。尤其展品《缠枝西番莲纹甜瓜式盒》,其器型据推测源自日本。十七世纪时,欧洲大量进口日本漆器。这件甜瓜式盒的原型很可能是荷兰商人运至广东的某件日本漆器,广匠仿制成画珐琅器后再销往印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广珐琅的制作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工匠和商家开始创建自有品牌,推动了广珐琅艺术的创新和传播,使其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世博会博物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以独特的叙事形式,通过细致入微的广珐琅展示,深入挖掘并阐释 “融汇中西”的理念,见微知著的揭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为观众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的窗口,构建了一座连接不同文化与时代的桥梁。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表示,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使命的引领下,“融汇中西”系列展览成为世博馆重要的办展方向之一。本次特展不仅再次从融汇中西的理念出发,而且深入解读了中西文化在艺术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期待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融。 

  在满足文化与审美双重需求的基础上,本次展览还为每个单元设计了不同的主题色彩,展品融入在特定的色彩背景中,形成一幅幅愉悦感观、触及心灵的唯美画面。兼具层次感与通透性的古典园林风的展陈路线也让观众有了更好的观展体验。 

 同样作为文化大都市,上海的现代文化充满活力,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使之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香港在文化保存和传播方面有着显著成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广珐琅藏品,便是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表示,“上海与香港一直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窗口。此次展览通过广珐琅的发展,把中西方文明交往、交流、交融这一历史重新说明呈现,有着深远意义。特展也显示了沪港两地场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共同努力,两地在文化资源上的共享,能够为两地的文化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姚进庄也欣喜于此次展览与世博会博物馆另一展览——《一梦华胥-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同开,“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定能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观展体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1日。  

(文中图片为活动相关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