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非遗 | 山东高密:非遗旅游融合打造消费新场景

2023-05-20 16:09 来源: 文旅中国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强调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以此为引领,山东省高密市深耕“跟着非遗游高密”品牌,着力探索非遗“两创”具化方式,实践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非遗为旅游丰富了文化内涵,旅游为非遗提供更多实践和应用场景,实现了“一子落而全盘活”的双向奔赴。

非遗+驿站,构建“不期而遇”的融合阵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活在人民中间的文化传统。非遗旅游的深度互融,既要“登峰”有亮点,又要“落地”可化人。

“没想到这里的酒店,能看到很多体现当地特色的泥塑、剪纸、陶制品,让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这里俨然是一处观光点,不虚此行。”结束一天旅游行程的游客黄女士带着家人正在凤都大酒店非遗展示区“打卡”留念,对酒店嵌入非遗元素满是称赞。

凤都大酒店是高密第一家按四星级标准建造的商务美食酒店,备受外地游客青睐。而远在30公里外的红高粱大酒店则以非遗之名邀约市内外游客体验舌尖风味之美,精选高密炉包、拤饼、烧肉等代表性美食,供游客打卡点单,让游客旅途有滋有味,同样深受游客欢迎。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要创新人们“看见非遗”的方式。按照“让游客与非遗‘不期而遇的’的发展思路,高密市研究出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馆)认定和管理办法,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深度体验环节,创新营造线上“种草”、线下“打卡”的遗旅融合氛围,让游客在线上线下、景区内外共享非遗魅力,持续打造“活力非遗、魅力非遗、磁力非遗”。

除此之外,当地还打造了“两园、十厅、N站”为依托的全域非遗旅游融合众窗口,在红高粱艺博园和红高粱影视城分别集中汇聚20多个非遗项目,成为全市非遗旅游“博览园”;对10个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建设传习+旅游功能的场馆,成为非遗旅游精致“会客厅”;将全市166个非遗项目元素融入文化馆总分馆、村(社区)文化展示馆、特色酒店,搭建数量众多的“非遗旅游驿站”,让来者心动、观者心悦,书写着“非遗为媒、旅游为缘”的新故事,构建随处可遇、“驿客即遇”的高品质文旅生活圈。

非遗+演艺,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

相关调查显示,以往的旅游大多停留在观山看水,领略自然景观的层面,这种旅游方式过于单一,也缺乏互动性,如今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已发生巨大转变,更加期待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更加看重旅游体验。而非遗元素的出现,不仅可以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吸引力,也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这对旅游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2022年10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了“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高密市红高粱小镇上榜。

演艺进景区,旅游更精彩。在位于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小镇非遗街上,正在上演一场高密炉包与茂腔“混搭”节目,这类表演形式新颖、短小生动、生活味浓,还打破了舞台隔阂感,近距离给游客呈现了“色香味”俱全的视听盛宴,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叫好声。

“在我市红高粱小镇、艺博园等知名景区,都搭建有固定的戏曲舞台,每到旅游旺季,我们常态化走进各景区参演。既为景区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又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之余,感受到地方传统戏曲的魅力。”来自艺术剧院的青年茂腔演员聂斌告诉记者。

看一段舞、听一首曲、了解一个民俗,亲手捏泥塑、描年画,参与剪纸、拓片,游客就有了难忘的体验和记忆。近年来,高密市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理念,探索推广沉浸化非遗旅游打开方式,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 的旅游愿望。一方面,有意识地梳理出茂腔、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地龙经拳等15项适宜现场展演、表演的非遗资源清单,推动与之相关的80余名非遗传承人“驻守”景区,让游客可以沉浸式打卡非遗技艺展演,还可以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互动。另一方面,提炼10余种地方非遗元素有机浸入《高粱红了》《斗酒》《抬龙王》《九儿》等景区特色演艺节目,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也给演艺节目注入文化内涵,成为个性鲜明、吸引人气的“爆点”。

非遗+研学,探索“入脑入心”的活态场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课标改革以来,青少年的课外生活变得愈加丰富多彩,通过研学旅行方式走出课堂,零距离接触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下广大青年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生活方式。业内人士认为,研学游、亲子游将成为旅游领域的新宠。

红高粱艺博园泥塑摊前被学生游客们水泄不通,热闹非凡。调泥、制模、翻坯粘合、手工捏制、工笔彩绘……,在非遗传承人聂鹏的指导下,学生们面对面感受匠心,亲自动手体验技艺,DIY独一无二的非遗作品。

青年旅行社徐经理从事旅行社行业已经有近10年时间了,“当下,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和家长,都重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结合当地的非遗优势,推出了非遗之光精品研学旅游线路,承接研学团体游,深受欢迎,未来研学游大有可为。”

像这样新发展非遗研学业务旅行社在高密市还有4家,并且经过对研学教育队伍的培训,基本实现了旅行社从业者100%懂得非遗研学要求、参与研学非遗传承人100%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架构起承接和组织非遗旅游的专业机构。

与此同时,高密市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转变,按照有教有学、有问有讲、有看有做的方式,组织学生“寻遗探艺、采风问俗”,多维度打造有温度、有互动、有亲近感的业态。目前,高密市非遗研学旅游点发展到20多个,创建非遗特色学校32所,“打造一批、推出一批、培育一批”宜研宜学的实操课堂,让每一位研学者都可以身临其境“做一回非遗人”。

非遗+文创,塑造“青睐出圈”的市场品牌

纸鸢传音,梦聚潍坊。在今年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活动现场,8000多个高密泥叫虎惊艳亮相,持续刷屏、火爆出圈。开展文创品牌“强音”行动,正是高密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文创激活非遗发展“一池春水”的生动见证。

相较而言,在众多门类的文创产品中,非遗手造更加易于开发、生产和交易,更多满足了目标游客对旅游商品的多元化需求,从单一的“网红”到可持续性吸引力的目的地资源,能够起到拉长线条,增加二消的长线作用。高密市针对不同门类的非遗项目,找准非遗手造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在深融中出实招、在真融中求创新。

据了解,高密市坚持走“专精特新”路子,以企业化、工厂化的思维推动非遗文创商品生产,先后认定公布23家非遗工坊。这些工坊由专门传承人牵头或者聘请专业研发人员参与,突出精品化、特色化、新潮化方向,推出市场出圈爆圈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供销链条,推动“小作坊”变成“小工厂”。这其中的佼佼者——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年可加工销售泥叫虎40万个,今年成功入选了全国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去年年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将“尼尼虎”带到了中央电视台CCTV-3参加节目录制,新形象乘势出圈,扩大了“尼尼虎”的知名度和影响。

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山东工艺美院等高校合作,研推新潮化文创商品,持续推出尼尼虎等20多个系列硬核设计,产品创新力持续攀升,成为游客青睐的随手礼”。“据我们测算,现在非遗相关产品二次销售收入占景区总收入的比重稳步提升,正成为景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红高粱小镇景区运营经理徐亮介绍。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