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歌剧、舞剧、音乐剧、杂技剧及交响音乐会,在岭南戏剧舞台上屡屡迸发光辉。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海远眺的广东,自有一种开阔、高远的奔腾气象,这些艺术形式因而也表现出了大气磅礴的基调,同时,悠远深沉的岭南文化传统又浸润着它们,使这些艺术形式既锐意创新,又本土守正。在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这种色彩的丰饶与文化的丰厚特点格外突出。
舞剧是近年来广东艺术创作的重点。从20年前为广东摘得第一个“文华大奖”的《风雨红棉》到10年前在全国走红,至今依然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沙湾往事》,再到近几年取得不俗市场反响的《醒·狮》,广东舞剧创作以独特的岭南风韵、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国舞剧界的一道亮丽风景。本届艺术节有4台舞剧作品进入终评。舞剧《咏春》是导演韩真、周莉亚继成名作《沙湾往事》之后,再次为广东打造的一部重磅作品,也是编剧冯双白继《风中少林》中创造性地将“舞”“武”结合后,又一部将舞蹈与武术融合得更为紧密的作品。该剧以电影拍摄营造的三重空间很有想法,是对香港老电影的戏仿与致敬,“追光者”追随、打量叶问的过程,也是每一个坚持梦想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作品因此有了厚度与宽度。芭蕾舞剧《白蛇传》是另一部具有市场前瞻性的作品,其如梦如幻的舞台和对白蛇传故事的重新演绎,引发了中国年轻舞剧迷的热议。舞剧《万家灯火》是舞台上少见的工业题材、行业题材,以挑战现实题材的勇气和对电力人的致敬,拨动观众心弦。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是惠州歌舞剧院的第一部舞剧作品,有着开创、实验、探索和凝聚队伍练兵的多重意义。
作为以声乐表演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歌剧、音乐剧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文化政策引导、文化市场需要,广东省流行音乐发达、歌舞团众多、院系科学培养等,催生了这两种艺术在南国的迅猛发展。本届艺术节有2台大型歌剧和6台音乐剧作品进入终评。2台歌剧不约而同地将创作目光投向岭南本地题材,以如椽大笔书写历史烟云中的动人一幕。《星海 星海》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一生展现在舞台上,是致敬,更是对艺术的百年回答;《侨批》着眼于华侨文化,表现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大仁大爱。目前,两部歌剧作品都走出广东,在全国产生影响。《星海 星海》成功亮相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侨批》则作为“文化援疆”项目,由珠海歌舞团、珠海民族管弦乐团、新疆爱乐乐团共同在乌鲁木齐上演,实现了南国和北疆4000公里的亲情“握手”。
比较歌剧的恢弘大气、声振屋瓦,音乐剧则显得轻盈灵动、活泼清亮。6台音乐剧中,《广交天下》是为走过66年历程的广交会而创作的,虽是命题作文,但延宕千年的商业文明和穿越一个甲子的国际交流,让这个黄金题材自有其厚度、宽度和广度。《红树林深处的灯塔》以“灯塔”为形象因子,在现实与过去的交织中,通过对三代守岛人的书写,实现了精神表达;《殷红木棉》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杨殷从参加同盟会至牺牲18年间的真实故事与动人瞬间;《林风眠》打破人物传记的常规结构,以散文化叙述,将林风眠生平命运以及成就细致地推送到观众面前。《这里的冬天不下雪》《少年觉醒》被纳入到小剧场终评部分,小而美好的品质,在两部剧里得到充分体现。
本届艺术节上的两台交响音乐会让我们在乐音中穿越尘封的历史,一路走来,看到战火中的中国、建设中的中国、奋进中的中国。《中国1921》是广州交响乐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大型交响乐作品,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历久弥坚的百年初心在这部9个乐段的作品中被雕刻出来。由深圳交响乐团创作的交响乐《新时代交响序曲》中的7首作品分别邀请了中国作曲界老中青7位知名作曲家创作,他们从“50后”到“80后”,以各自的文化视角切入,饱蘸情思,倾力写出新时代伟大祖国的万千气象,构成丰富多彩的交响织体。
本届艺术节上还有一部作品独树一帜,表现抢眼,这就是杂技剧《天鹅》。《天鹅》将“肩上芭蕾”从无到有、融技于艺的创作历程展现在观众面前,致敬中国杂技人在创造过程中突破自我、锐意创新。剧中人物映照着现实中的吴正丹与魏葆华这对创造了肩上芭蕾并为丰富中国和世界杂技作出贡献的杂技艺术家。本届艺术节用《天鹅》诉说: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代代从业者,艺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作者系中国文联首批特约评论员、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