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奋进新时代·戏剧向未来——2022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在京开幕

2022-11-03 17:28 来源: 文旅中国

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2022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以下简称“北京故事”小剧场剧目展演)于10月30日正式开始为期一个半月的剧目展演活动。

继往开来,“北京故事”再度扬帆起航

1982年,当代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戏剧作品《绝对信号》诞生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种话剧形式的新发展,为拥有新思潮的年轻艺术家们开辟出全新的戏剧阵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近年来培育了北京人艺小剧场、国话先锋剧场、蜂巢剧场、鼓楼西剧场、繁星戏剧村等一批具有地标性质的小剧场空间,推出了《马前泼水》《恋爱的犀牛》《网子》《两只蚂蚁在路上》等一批具有时代性、人民性、现实性、创新性的优秀小剧场剧目,黄盈、顾雷、赵淼、邵泽辉、杨婷、丁一滕等一批年轻创作者崭露头角。

2022年,既是中国小剧场戏剧诞生40周年,也是“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品牌设立10周年。为更好地发挥大戏入口作用,2012年,原市文化局设立“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累计推出180余部剧目、近400场演出,表演形式多样、艺术门类丰富、剧目题材多元,为广大青年戏剧工作者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让他们从小剧场走进广大观众视野,并走向更大的舞台。

2022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奋进新时代·戏剧向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20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优秀小剧场戏剧作品,为首都观众带来40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不断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同时,还举办戏剧工作坊、云上展播等不同类型的10余场公益活动。通过小切口、平凡故事映射时代变迁,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拉近戏剧与观众的距离。此外,本次展演将切实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好《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北京市演出场所防控指引》,紧盯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进一步细化防控措施,既精准防控疫情、又确保展演正常运行。

一直陪伴和见证“北京故事”成长的徐健老师表示,通过十年的成长、累积与壮大,“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戏剧展演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化标识、不拘一格的舞台呈现、海纳百川的艺术视野、开放活跃的创新气息,不仅成为北京小剧场戏剧创作与演出的重要品牌,推动了北京小剧场戏剧的可持续发展与青年戏剧人才的涌现,同时随着“北京故事”的种子撒播到全国各地,“北京故事”的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也逐渐走出北京、走向全国,日益成为观察和评价一个时期全国小剧场戏剧创演走向的重要窗口,发挥着推动戏剧普及与发展的独特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近些年来,北京小剧场戏剧不论在创作方面还是舞台演出探索、实验方面,均显示出朝气蓬勃的气象。“小中见大”的小剧场模式拉近观众与演员的距离,艺术创作内容又贴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展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用有趣的故事增加艺术趣味性,注重文学和哲理层面的提升,使舞台呈现极具观赏性和思考性。“北京故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准“观众脉搏”,擦亮“为民底色”,积极推出一批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相统一的优秀小剧场戏剧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进文化自强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主题突出,三大版块彰显首都文化自信

2022年“北京故事”20部剧目的线下展演,分为“经典传承”“北京特色”“新人新戏”三个单元,涵盖话剧、戏曲、音乐剧、舞蹈剧场、偶剧、新空间作品等多个艺术门类。既有关注现实和当下生活的原创现实题材作品,也有用新形式演绎的经典改编作品;既有刚上演便备受好评的新创剧目,也有久经市场考验的成熟剧目;既有多种形式融合和创新的小剧场戏曲,也有新鲜灵动的舞蹈剧场、人偶作品和备受观众喜欢的新空间沉浸式作品。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戏剧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在“经典传承”单元,既有对中国传统剧目、经典文学作品的解构、重塑,也有对外国经典作品的本土化移植。其中,北京人艺致敬小剧场40周年新排话剧《长椅》是前苏联剧作家盖利曼的名作,由冯远征担纲艺术指导、杨佳音担任导演,著名演员于震、辛月联合出演;北方昆曲剧院创作的昆曲《西厢记·红娘》,以经典名作掀起昆曲文艺复兴新美学;国话“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出炉的优秀作品《蓟州疑云》,以悬疑方式现代化转译古典文学;同为“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不在梅边在柳边》改编自《牡丹亭》,跨时空探讨女性自我追寻;山东省吕剧院的吕剧《归•源》改编自明话本小说《苏知县罗衫复合》,采用吕剧传统乐队编制,剥茧抽丝揭秘惊天命案;中国评剧院首部原创小剧场戏曲《染》,将美学、绘画艺术、戏曲艺术多元并置,将传统评剧音乐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凌空评剧团小剧场实验戏曲《月下斩貂》,以更为客观的人文视角诠释当代质感的诗意情怀。

“北京特色”单元集中了一批反映北京“一城三带”及“四个文化”特色的作品,以浓郁的京腔京韵彰显小剧场戏剧风采。黄盈编导的京味话剧作品《我这半辈子》,艺术再现老舍的前半生;北京市曲剧团《我这一辈子》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是白爱莲导演首部北京曲剧作品,也是是北京曲剧真正意义上的首个小剧场剧目;《豆汁儿》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制作,展现北京特色家庭关系和代际传承,被誉为“最有烟火气的话剧”;话剧《爱有来处》是北京萍踪云影打造的“民国戏剧三部曲”之一,以日常婚姻生活表达质朴生活哲理;归舟剧社带来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的话剧《孤独者》,展现一个彷徨者的人生困境;家庭轻喜剧《又见老爸》由北京佳诺文化出品制作、台湾心灵治愈系导演李宗熹执导,以柔软故事触动观众心房。

青年戏剧工作者是时代的晴雨表、创新的主力军,“新人新戏”单元聚焦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原创作品,为新人、新戏、新创作搭建舞台、提供平台。扶持、鼓励青年剧作者多出精品,以此助力青年戏剧工作者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话剧九人推出民国知识分子话剧《春逝》,以短小精悍形式描摹民国女性成长;改编自卡夫卡小说的独角戏《一只猿的报告》,用极简舞台呈现猿的三重困境;宁夏遥剧场带来的人偶互动剧《奶奶的诗》,通过童稚视角阐释祖孙亲情;一台好戏出品的《大象之歌》来自法国莫里哀奖最佳作品奖,在全球长演不衰,中文版同样引起广泛关注。舞蹈剧场《摔在地上的世界》采用戏剧、戏曲等元素以及英语、法语等多种语境之下,探讨生存与爱;开心麻花音乐live秀《燃烧》以沉浸式戏剧解锁娱乐新方式;中间剧场出品话剧《万能机器人》由杨婷执导,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人类未来图景。

公益惠民,云上剧场创新文艺传播形式

除了精彩纷呈的剧目展演外,本届“北京故事”还囊括了戏剧工作坊及云上展播等公益活动,从知识普及、艺术欣赏、精品分享、技能传授等多方面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北京故事”品牌影响力,力求拓展艺术传播范围,提升观众参与积极性,营造艺术融入生活的浓厚良好文化氛围。

戏剧工作坊活动涵盖独角戏、影偶剧、舞蹈剧场等多个门类,面向不同受众群体,邀请观众体验不同的创作形态,通过参与舞台幕后创作,亲身感受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云上展播将集中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涌现出的优秀小剧场戏剧进行集中展演,体现近年来小剧场戏剧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广泛性,突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及文化特色。

面向未来,“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彰显艺术特色与传播主流价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展演平台、孵化基地、实践场所”的平台功能,探索建立小剧场剧目带动精品创作长效机制,提升小剧场戏剧的艺术水平,推动北京成为优秀小剧场戏剧创作高地与传播码头,不断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引导示范作用。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