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数据,“十一”小长假期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高达8.26亿人次,国内热门景区可谓人满为患。随着旅游黄金周而来,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登热搜。10月5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旅游时,发现有个别游客将景区土壤挖出带走。视频一经发布,便引来众多吐槽,网友们纷纷表示种种不文明行为十分影响出游体验。舆情发酵后,10月6日,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景区有地质保护条例,禁止取土。不少网友评论,疫情后人们出游热情高涨,但景区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不少人消费水平提升了,人文素质却没有跟上脚步”。
图源:网络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10月5日0时至10月8日10时为周期,以“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游客”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10月6日20时,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
图源:舆情关注走势图
10月5日,@白鹿视频报道,有网友发视频称一游客在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挖土装袋,视频评论中有人称丹霞地貌是珍贵地质遗迹,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该报道被@上观新闻、@金台资讯、@中国经济网、@济南时报、@环球网等媒体转发,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10月6日,舆情发酵后,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回应此事,并表示在景区丹霞地貌取土是被禁止的。报道被@中国环境报、@中国经济网、@长江云新闻、@河南商报、@大洋网等媒体转发。舆情迅速发酵,信息实时传播量达到当日峰值,当日实时传播信息量为1471条。此后,舆情逐渐回落。
截至10月8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9277条,微博8283条,客户端6849条,网站549条,视频3197条,微信323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微博和客户端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42.96%和35.53%。
二、网民评论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游客挖走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土壤”“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回应游客挖土带走”“私自拿取景区观赏物是否属于偷盗”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认为应该对景区不文明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占比51.9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云无心45:这跟长城刻字一样,不仅仅是“不文明”,而且是“破坏公物造成严重损失”,不严厉处理就无异于“鼓励”。
@肥猫养成日记:泰国有海滩好像有禁止带走石头贝壳一类的法律,违者坐牢的。能不能效仿一下?维护秩序只靠人文素质是不管用的,最好还是用法律处罚。
@bunny吴:处罚太轻了,根本听不进去,全国景区、公园、文旅部门联合起来建立黑名单吧!要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不能只是道德层面的谴责。
二是,谴责各类景区不文明行为,占比31.2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洛克背包:各种奇葩游客,泰山捡石头,张掖抠土,鸣沙山装沙子,青海湖装水。我就纳闷了,装这玩意儿回去能干啥?种树么?
@肥猫养成日记:春天刚去过,我记得随处都有立牌子禁止攀登踩踏破坏一类的,竟然还挖土,怎么想的?
三是,认为景区、媒体等应该强化正向宣传,占比12.7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要早点下班呐:去短视频软件看看吧,好多这种取土取水取石子放小瓶子里的视频,点赞量还特别高,评论区还有很多跟风想要效仿的呢,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没有意识到,记得我很久之前去茶卡盐湖,想带个石盐回去留做纪念,以为和捡贝壳性质一样,不过正好碰到工作人员被制止了,才意识到不可以,景区可以宣传一下。
@反方向轨迹:看到这我想到刷到的一条短视频,是一个游客在鸣沙山及各种别的景区带了点土回去装到很好看的小瓶子里,点赞转发收藏热度很高。这不是在变相助长这种不正之风么。
四是,呼吁人们应该及时制止景区不文明行为,占比4.2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刷个围脖:文物是无价的!丹霞地貌是历经几百万年才形成,破坏地貌和损坏文物无异。围观的人还拍什么视频啊,当场就应该谴责制止。只有形成这种现场的舆论压力,当事人才会停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瓦屋纸窗:刚从张掖回来。在景区观光车上,讲解员一再强调过不能取土。人家景区也很无奈啊,这么多人哪看得过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当场阻止,就跟插队一样,有人插队就有人阻止,慢慢这种现象就会变少了。提升游客素质人人有责了算是。
三、舆情点评
十一假期,人们出游热情高涨,各大旅游景区的热度不减,一些不文明出游的现象也冲上了热搜。10月5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著名的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旅游时,发现一名游客在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挖土装袋带走。视频发出后,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吐槽,“这有什么好拿的?”“乱丢垃圾、践踏草坪的毛病还没改掉,又开始挖土了”“近几年大家的消费水平见涨,素质倒是还原地踏步”“短视频平台上收集景区土壤都成风尚了,真是拿无知当浪漫”“游客素质的提升靠自觉是没啥用了,还是重罚管用”......
据悉,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的地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景区内取土、采石、擅自采集标本和化石等破坏地貌的行为。不少到过七彩丹霞景区的网友表示,除了树立警示牌,景区工作人员也在不断重申取土行为是被禁止的。但也有网友吐槽,虽然“三令五申”提倡文明出游,但景区不文明现象屡禁不绝,是否因为处罚力度不够?还有网友表示社交平台上不少“收集”景区土壤的短视频获赞量颇高,自己也并不知道在景区挖土、取水等是不合规行为。更有网友认为,虽然人们对不文明行为深恶痛绝,但当其发生时,旁观者选择袖手,景区也并没有及时、严格的制止机制,有放任之嫌。
毫无疑问,游客在景区挖土带走是对景区生态和社会文明的双重伤害。为了维护景区的生态平衡和公共秩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引导游客文明出行、治理不文明行为已迫在眉睫:景区加强管理首当其冲,可以适当增加提示标识和宣传栏,向游客普及保护景区土壤的重要性;加强景区巡逻力度,在景区周边设置监控设备,及时发现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景区还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挖土等行为进行处罚,及时向社会公布,起到威慑和约束作用。媒体强化正向舆论引导是应有之义,鼓励公众举报不文明行为,及时曝光反面典型,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文明出游”良好氛围。游客树立文明出游意识乃重中之重,文明出游不仅仅适用于某个地点、某个时间段,而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尊重当地文化和环境,保护好自然资源,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共同打造一个美丽、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加大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是有力举措,要加大对导游、旅行社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引导游客文明出行,群策群力,共同维护景区的良好秩序。
责编:王晓琳 二审:唐志成 三审: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