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文化站来一次,就相当于过了一次瘾。文化站是我们文艺爱好者的第二个家。”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仙宫村村民麻明奇这样评价具有40余年历史、曾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甘井镇文化站。
借阅书籍、技能培训、书画展览、篮球比赛……诸多像甘井镇文化站一样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丰富服务供给,正在把自身牢牢地嵌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愈发变得不可或缺。作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渭南市近年来持续加大文化惠民供给力度,尤其是注重服务的贴近性、便捷性和创新性,通过多元打造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布点成网,让城乡居民拥有了更多“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好去处。
文化站成为指路地标
“我们这里有用于文艺演出的农民文化宫,有秦腔自乐班演出的大舞台,还有荣誉室、图书阅览室……”年近古稀的甘井镇文化站站长张天佑热情地介绍。
甘井镇文化站建于1979年,从当年文艺演出的“小舞台”到如今的“大阵地”,文化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0年,甘井镇党委、政府提出“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思路,设置了志愿服务室、书画工作室、荣誉室、文化宫礼堂、非遗传承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成了功勋广场、村史广场、好人广场以及甘井镇农科院,功能和服务的聚合,让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
“群众认可文化站,给人指路都会说在文化站的某个方位。”80多岁的张文明曾在合阳县甘井镇文化站工作近30年,他说,“文化站已成为甘井镇的地标。”
“我们总结出的一条经验是,站办活动经常化、节日活动特色化、科技宣传节令化、时政宣传及时化、法律宣传普及化。”张天佑这样分享他的“办站秘诀”。多年来,甘井镇文化站有力推动了当地乡村建设及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了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县级的百余次表彰奖励。
合阳县致力于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建成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设施和场馆的建设投入,先后建成城市书房、红色东马展示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合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行长江表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载体。合阳县将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书房带来惬意生活
富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富平县委、县政府把建设“书香富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政策扶持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以3个地标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为主体和115个微书房为补充的“15分钟阅读圈”初具规模。
在温泉河柿园广场上,依偎在大槐树下的“槐下初遇”城市书房,是公园里一处雅致的文化新空间。“自从有了城市书房,退休生活就添了一缕书香。”常在这里看书的杨先生说。在富平县富闽友谊广场的怀德大书房,除了静心阅读的读者,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也经常在此举办读书分享会。据了解,富平县先后在公共区域、单位、公园广场等地,建设了百余个环境优雅、资源丰富、免费开放的城市书房,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和“加油站”。
渭南市因地制宜开辟“政府+企业”“城市+乡村”“公益+便民”“文化+景区”总分馆建设模式,拓展城市分馆、乡镇分馆、社会分馆等联办分馆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34个博物馆、24个非遗馆(展厅)、13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233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87个图书馆、文化馆分馆,31个城市书房,97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强化文化阵地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普惠城乡群众。”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姚霓表示。
据了解,2023年,渭南市多功能馆建成,渭南市图书馆新馆将入驻;华阴市文体中心建成试运营;潼关文化中心、澄县文化中心等新建场馆主体建成。合阳县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富平县建成老城记忆馆、刘少椿音乐厅、阿宫大舞台,一批新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得到拓展,文化服务链条不断延伸。
去年底,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十一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第二季“三秦最美公共阅读空间”评选活动结果公布。渭南市澄城县幸福社区市民书房、韩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馆及司马迁书院等6家场馆获评“三秦最美公共阅读空间”,渭南市潼关古城景区关西书屋等3家场馆荣获“三秦最美公共阅读空间”网络人气奖。这些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在深入推进“书香渭南”建设的同时,美化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展示了近年来渭南市公共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断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监测,扎实做好全市文化馆(站)评估定级工作,推动文化馆、文化站建设再上新台阶,持续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2024年3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