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破题“冷热不均”,各地博物馆多向发力

2023-08-21 14:25 来源: 文旅中国

近年来,人们参观文博场馆的热情不断高涨,各地掀起了“博物馆热”,知名场馆一票难求。然而,就全国6500多家博物馆而言,热门文博场馆只是少数。博物馆冷热不均的难题如何破解?本文聚焦那些馆藏资源有限或身处非热门旅游区域的特色文博场馆如何因地制宜、深挖特色、守正创新,通过推出更多高品质、多元化的展览和文化活动,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市民、游客的“宝藏博物馆”。


特色资源是立身之本

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是重要支撑。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的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是一座2021年开馆的“年轻”博物馆。该馆立足红色报刊这一馆藏资源特色,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将1000余件报刊分为8个展示单元,运用全息投影、场景复原、体验互动等形式,全面展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无独有偶,位于湖南省炎陵县的红军标语博物馆同样以红色文物保护利用立身。作为全国首家集中保护和展示红军标语的专题博物馆,该馆主要展陈1927年至1938年工农红军、地方武装、苏维埃政权以及群团组织等书写的标语339条。这些标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以及湘赣边游击战争时期,红军书写标语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分化打击敌人的斗争历史,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那段峥嵘岁月。目前,该馆年接待观众60余万人次。

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坐落在哈尔滨市巴彦县巴彦镇红星村永发屯,馆藏的4万余件文物是中国北方民族发展、变迁历程以及北方文化多元性、创新性、连续性的重要物证,因地处偏远,曾经门庭冷落。近年来,该馆坚持“以特色吸引观众”的办展理念,推出了汉族和黑龙江11个少数民族的民俗展览、中国北方民族石器具展览、中国黑土地传统农耕文化展览、松花江流域古动物化石陈列等六大主题25个展览项目,年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成为北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黑土文化的研究、展示、传播的重要阵地。

吉林省吉林市文庙博物馆作为以文庙古建筑为馆址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馆内的藏品并不丰富。馆长章巍介绍,为突破这一瓶颈,该馆于2021年在全国300余家孔庙中率先组建了弘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志愿者联盟团队。截至目前,已有42个志愿团体加盟,志愿者3100余名。“六艺”志愿者团队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相继推出了开笔礼、成人礼、谢师礼、优秀学子表彰仪式、春秋祭孔典礼等传统民俗文化体验活动,以及吉林文庙“六艺”公益讲堂、“六艺”研学游等系列旅游文化活动,吸引大批群众参与。“‘六艺’志愿者团队有效弥补了我们馆藏品缺乏的不足,丰富了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不仅成为我们的特色优势,也为群众带来了切实的文化获得感。”章巍说。


丰富活动是引客法宝

依托馆藏资源,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是非热门博物馆吸引观众的又一法宝。

宁夏博物馆坚持以社科知识为特色,以博物馆、学校为主阵地,扎实推进青少年社科普及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第二课堂”职能。该馆为小学生开设岩画学堂,为中学生进行西夏木活字印刷技术的提炼与展示,不仅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据统计,宁夏博物馆今年已开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50余场次,服务观众22万余人次。

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依托藏品资源打造了“大思政课堂”等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被列为湖北省委党校共建教学实践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实践教学基地,日均接待参观团体五六批次。

同样是在武汉,拥有1000多台古董钢琴的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依托钢琴博物馆的品牌效应创办了琴台爱乐青少年交响乐团和琴台知音少儿合唱团,每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0余场。作为一家小众博物馆,该馆全年接待观众已超过5万人次。


优质服务要先行一步

与“网红”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同处一城的长沙博物馆原本并不在热门之列,随着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加速发展和日益周到的参观服务,该馆在今年暑期跻身日均接待观众上万人次的博物馆名单。截至8月11日,长沙博物馆今年暑期接待观众已突破40万人次。

“支撑‘博物馆热’的因素,除了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寻根需求,还有博物馆在数字化方面的创新发展。”长沙博物馆馆长周慧雯介绍,该馆拥有智慧导览“三件套”,即智慧笔、智慧导览机和互动触摸屏,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路线推荐、自助导览和讲解服务。踏入展厅,智慧笔会震动提示有语音讲解,将笔举至耳边即可轻松收听。每个展厅都有贴着近场通信(NFC)标签的展品,用笔对准标签轻轻一点即可获取详细的语音信息。智慧导览机则结合智慧笔的语音导览以及触摸屏的精品文物展示、地图导览等,为游客提供可视化移动讲解。在长沙博物馆官方网站,还可体验“虚拟漫游”服务。该馆微信公众号还推出参观小贴士,从如何预约进馆、来馆交通方式、怎样错峰入馆、参观导览方式以及如何盖纪念章等方面,为观众提供“保姆级”服务提醒。

为满足中外游客的需要,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内挂有中英文对照的指示图标,展览也实现了中英文同步的文字介绍和语音讲解。“我们目前采用中、英、俄3种语言进行讲解,随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增多,当前急需日、韩、法、意等国语言的讲解。”馆长黄彦辉说,“我们正在通过与高校合作,设计应用各国语言的数字讲解,以解决语言讲解瓶颈。”


(统稿:张玲,参与采写:张建友、瞿祥涛、张玲、费菲、崔娜)


福建民俗博物馆:

坊巷里的闽风民俗“储存器”

中国文化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

▲ 青少年参观福建民俗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展览    福建民俗博物馆供图


绘制节气团扇、乞巧话七夕、描绘九九消寒图、古厝“剧本杀”……8月12日,“节气探查营”研学夏令营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福建民俗博物馆举办,20余名孩子在6天中,沉浸式学习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作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成立不到10年的福建民俗博物馆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深挖福建文物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古厝打造特色展览,因地制宜常态化推出高品质、多元化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成为广受追捧的“网红”打卡地。

▲ 刚结束的夏令营活动中,青少年在参观节气剧本杀体验。福建民俗博物馆供图



2020年至今,福建民俗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约50万人次,开展原创及引进展览15个,举办社教活动120余场。同时,该馆创新活动形式,推出博物馆式“剧本杀”,积极探索夜间开放新模式,开展夜间沉浸式民俗展演,讲好福建文化故事。

“步入古厝厅堂,像是穿越到了过去,跟着书童哥哥的步伐,体验老福州的节日习俗,完成寻福任务。”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林奕君意犹未尽。

和孩子们一样,许多观众来到福建民俗博物馆,都会被眼前的古厝吸引。博物馆所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梅书屋,始建于明末,占地2900多平方米,前后共五进院落,是清代进士林星章的故居。这座在福州三坊七巷颇具代表性的古厝,成为保护和传承福建民俗文化的载体。结合古建格局,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二十四节气里的闽式生活”“古厝民风”,常年引进全国各地民俗展览,定期举办八闽代表性民俗活动。

依托自身资源,福建民俗博物馆还推出特色展陈“风起山海 闽在福中——民俗里的福文化展”“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木影流光——福建金漆木雕展”等。其中,“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于2019年入选福建省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节气探查营”活动正是源自该馆原创特色展览“润物细无声——二十四节气里的闽式生活展”,通过讲解二十四节气中承载着的天文气象、农桑工艺等传统知识和民间智慧,通关打卡、寻宝解密,完成二十四节气拼图。

月上西楼,古厝里,“飞天”少女奔月起舞,宋代点茶技艺表演引人注目,摆塔、舞柚香球、捡月华等福州传统中秋民俗,将老福州人孩提时代的中秋记忆在庭院中复现。参与者跟随剧情在游园中移步换景,一览古厝园林与非遗民俗交融之美。

“好像来到了百年前的福建,游览过程中感觉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体验非常特别。”游客王先生参加的是福建民俗博物馆推出的“非遗里的民俗”夜间沉浸式小剧场。活动集文艺演出、非遗手艺展演、沉浸式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一体,打造可观、可玩、可品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并辅以直播的形式呈现,打造传统民俗文化的数字化焕新体验。

福建民俗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黄洁介绍,“非遗里的民俗”主题沉浸式体验活动通过精彩的节俗展演和非遗技艺互动,吸引了不同年龄的游客。游客可以通过展馆环境布景、演员表演等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常态化延时开放的基础上,福建民俗博物馆搭建夜间博物馆的光影布局,打造沉浸式小剧场,从文物观赏到民俗体验,从传统手工到数字互动,在博物馆的方寸之间,体验古今交融的闽都魅力。”福建民俗博物馆馆长陶武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扎根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被人们“日用而不觉”,才能根深叶茂、历久弥新。今后,博物馆将努力扮演好闽风民俗“储存器”的角色,联结八闽大地的昔与今,留住福建人民的记忆和乡愁。


山西省太原市

文物保护研究院·关帝庙博物馆:

小众博物馆走进大众视野

中国文化报驻山西实习记者  朱  萌

▲ 2023年关公民俗节日系列文化活动  关帝庙博物馆供图


在山西太原迎泽区的老商业街,穿过几条蜿蜒窄巷,由关帝庙博物馆管理的大关帝庙静静伫立在3条小路的交叉口,掩映在绿树浓荫中。关帝庙博物馆包括大关帝庙、唱经楼、南肖墙关帝庙、校尉营关帝庙和校尉营奶奶庙等文保单位。这几处古建筑气质庄严肃穆,在周边高楼林立、熙熙攘攘的都市景观里别有韵味,但其人气、知名度却远不及山西博物院、太原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

“其实,单以大关帝庙来说,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太原市规模最大、形制最为完整的关帝庙建筑群。”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关帝庙博物馆馆长张舒爽介绍,2019年,大关帝庙作为太原唯一一处“万里茶道”遗产提名点,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地理位置、展品数量、展馆规模、主题类型等因素并没有困住关帝庙博物馆。在不少网友分享太原城市漫游攻略的文章里,都会提到这座小众博物馆,说总是能跟有趣的活动、展览不期而遇。

张舒爽告诉记者,在太原市文物局的领导下,近几年,关帝庙博物馆立足太原府城,以古建筑为依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开展了众多与关公文化、科举文化、晋商文化、太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相关的陈列展览和文化活动,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古今生活融合起来。

▲ 2023年关公民俗节日系列文化活动  关帝庙博物馆供图


在展览方面,“古方志中的太原府”古籍展览、“千古关圣·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城市相册”专题展、“最美家乡·城市礼物”主题展等兼具对本地古今文化历史的展示叙述。比如,“千古关圣·万里茶道”主题展览通过图文展板、历史文物、老旧物件,为观众解释晋商、茶叶、大关帝庙的联系,从独特角度讲述太原故事。

主题丰富、类型多样、互动感强,关帝庙博物馆举办的主题活动让市民、游客印象深刻。“千古关圣·万里茶道”文博展览课堂、大关帝庙诗词朗诵会、“寻觅崇宁迹,常思关圣名”戏曲展演、唱经楼文化激励活动……市民、游客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在旅行中也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和文化的吸引力。

关公主题传统文化活动是该馆每年必办、延续至今的特色活动。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文化民俗节日,俗称“关公磨刀日”。前不久,关公民俗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在大关帝庙内开展,“关帝庙里探关公”主题活动、传统民乐表演、非遗体验活动等邀民众品文赏武,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当天,大关帝庙门口闸机一放开,热情的市民、游客便迫不及待地涌进来,将不算大的二进院落塞得满满当当。“粗略估计,得有七八百人先后进入大关帝庙。”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晋剧名家武凌云受邀参演“千秋关圣”现场表演,见惯了各类演出的他对现场的热闹程度记忆犹新。

除了引进来,关帝庙博物馆也积极走出去开展公共服务。博物馆积极对接学校,开展书画手工作品展、拓印研学活动;邀请学校师生走进博物馆,用通俗的语言为孩子们介绍传统文化。

“各地的关帝庙不算少见,但太原的大关帝庙在根植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讲述了晋商与万里茶道的故事,小博物馆里有大内容!”太原市文旅从业者彭江感慨。

7月26日,由太原市文物局组织,晋商博物院、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关帝庙博物馆牵头,来自山西、河南、江西等8个省份的21家“万里茶道”沿线文博机构及高等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万里茶道国保单位文化联盟。联盟将依托沿线多样化的文化遗产,不断推动沿线城市间人文、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藏在小巷深处的关帝庙博物馆也将进一步迈向广阔天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多样的文旅体验。


河北省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

守正创新,小博物馆也有大作为

中国文化报驻河北实习记者  范海刚  通讯员  陈厉辞

▲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培养的小小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解玻璃历史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供图


河北秦皇岛有我国首家国有玻璃专题博物馆——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这是一座小众博物馆,馆里除了全面展示玻璃历史及玻璃世界,还通过积极举办展览、加强对外合作等方式,不断探索博物馆文化传承及社教新途径,成为宣传地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与群众的广泛赞誉。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前身是建于1922年的耀华玻璃厂旧址。馆内以“天地凝光”为主题,陈列了1000多件文物,既有体现当代艺术的玻璃艺术珍品、反映民俗文化的玻璃饰品,还有汇聚异国风情的舶来异宝。

玻璃主题博物馆受众面较窄,如何扩大专题博物馆的影响力?秦皇岛市玻璃博物在不断丰富馆藏的同时,积极探索搭建玻璃艺术交流互动的平台,原创展览让秦皇岛故事“火出圈”。

▲ 游客参观华彩初凝-中国学生玻璃作品展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供图


7月16日,由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承办的“华彩初凝——2023中国学生玻璃作品展”开展,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据了解,该展览自2015年开始,已举办七届,得到全国各艺术院校的广泛支持,已经成为国内玻璃艺术界展示新生代玻璃艺术家、优秀玻璃艺术作品的重要平台。

“该展览在普及玻璃艺术、促进学术交流、增强大学生艺术创新能力、丰富校园玻璃艺术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市民了解玻璃艺术、扩展艺术视野的重要窗口。”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馆长马猛表示,目前正值暑期研学游高峰期,结合相关展览、展品等,讲解员将玻璃的生产方式、制作工艺、展现形态等科普知识融入讲解中,带领孩子们探索玻璃的前世今生,成为当地研学游的重要一站。

前不久,“秦皇岛市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史迹展”在玻璃博物馆举办,展览聚焦本地历史,体现了秦皇岛在抗美援朝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与做出的贡献,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小众博物馆与综合性大馆相比,在展品、展览规模及受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除聚焦主题展览外,馆内深耕本地历史文化推出的一系列原创展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马猛表示,原创展览既考验了博物馆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掌控,也体现了对地方历史的熟练应用,是专业性与社会影响力的直观体现。

聚焦本地历史,该馆相继举办“耀华玻璃厂建党百年图片展”“秦皇岛红色无线电历史展”“长城抗战90周年纪念展”“女史留芳——秦皇岛古、近代妇女史展”等原创展览,还同步产生了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秦皇岛抗战文化展览及历史研究》《秦皇岛近代无线电展览及历史研究》等6部专著。

对实体经济与行业发展的促进,是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的一大优势与特色。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依托国家级文保单位耀华玻璃厂百年旧址建设,与耀华玻璃厂血脉相连,传承和发展民族玻璃工业文化是其历史使命。前不久,双方共同推出四地六点的网络直播,在介绍博物馆展陈内容的同时,邀请耀华玻璃厂的老领导共同回忆百年历史,并邀请当地玻璃生产制造企业介绍行业发展、产品特色。

为提升公众体验,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还带着博物馆“走出去”。“一方面,将主题展览‘天地凝光’以PPT形式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将原创临时展览在市内巡展。”该馆副馆长陈厉辞介绍,目前开展的“秦皇岛市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史迹展”先后在秦皇岛市中小学、机关巡展,计划巡展至10月底。

在“走出去”的同时,博物馆还将展览与文艺演出相结合,联合秦皇岛市群艺馆等单位,共同筹办了“秦皇岛长城精神展”与秦皇岛市第九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爱家乡颂长城原创文艺作品专场;秦皇岛市“转角遇到艺术”惠民演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专场等活动,展、演相结合的方式深受群众好评。



2023年8月21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破题“冷热不均”,各地博物馆多向发力》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