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文化和旅游部开展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以来,山东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推动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耕沃土、守正创新,成绩斐然。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山东共有8地入选,以此为带动,创建62家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齐鲁大地优秀民间艺术保护传承有序、彰显发展活力。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保护弘扬工作基础
山东各地坚持将弘扬优秀乡村文化纳入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文化振兴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是规划先行。在《山东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导方案》中,把民间文化艺术工作纳入重点内容。
二是示范引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每三年为周期,在全省开展“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在申报、评选、管理过程中,各地明确专项创建规划、长期任务目标及后续建设举措。2021-2023年创建周期内命名62家单位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是以评促效。将以表演类民间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惠民送戏下乡活动纳入对各市高质量发展评介考核指标,提高了基层对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是民间戏曲和地方剧种的挖掘利用。截至11月底,2023年度送戏下乡活动已经超过6万场次。
强化活动开展,展现民间艺术强劲活力
深入挖掘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开展丰富精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优秀民间艺术保护、整理、普及和弘扬的核心工作。
一是打造品牌项目。以有效传继民间地方传统戏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1年起创新性开展了全省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品牌活动,该项目入选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予以推广;2023年5月组织开展“大地欢歌”——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活动,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全国重点示范项目。
二是培养人才队伍。注重发挥“传、帮、带”活态传承作用,依托市县文艺院团和文化场馆,每年举办各类民间艺术培训班1750多个,4.4万多人次参训。2025年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传承民间艺术、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为培训重点,覆盖式培训全省文化站长和基层文艺骨干。
三是丰富活动方式。为进一步提升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对于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各地将线下与线上活动有效结合,齐发力、共开花。惠民县胡集镇自2021年创新举办胡集书会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播,2023 年书会参演艺人达到 300 余人,现场参与群众10万人次,直播在线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
强化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繁荣
各地注重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统文化艺术项目品牌,带动乡村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特色,打造农村文化产业。临沭县作为柳编艺术之乡,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体系,草柳、木柳、铁柳、布柳等类别组成多个产业品种,企业达390余家,带动当地百姓持续增收。聊城东昌府堂邑镇以葫芦雕刻产业创新升级为抓手,通过与旅游、商业、康养、文创等深度融合,形成系列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新业态,有力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突出以文促旅。各地有效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与民俗旅游、研学旅游相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潍坊寒亭杨家埠秉承“民艺之乡、文化寒亭”理念,发展以年画风筝为主的文旅产业,新建起年画博物馆、风筝博物馆、农民画博物馆等多个地标场馆。淄博市张店区连续举办花灯艺术节,有效促进了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的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打造产业项目。着力抓好非遗类民间文化艺术产业项目,培育发展乡村特色非遗工坊,带动乡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近10万人。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全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山东省17个项目入围,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有力指导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部署下,立足职能、服务大局,持续激发优秀齐鲁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价值和潜能,深入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亮点和潜力,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推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新路径,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图片由苏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