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人眼里,过年回家早已成为一种特殊的仪式感。本报记者借着春节返乡的契机,记录他们在旅途中或家乡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展示各地“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热烈氛围和文旅发展新气象。
喜听运河两岸“文旅新歌声”
苏 锐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德州市,几百年前,这里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必经之路。这座城市与运河的缘分,能追溯到隋代永济渠开通。而运河对德州的影响,至今依然有许多鲜明烙印。
德州市虽然地处鲁西北,与河北省搭界,但是德州人最喜欢听的戏,既不是吕剧,也不是河北梆子,而是京剧。至于原因,根据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考证,要追溯到清代四大徽班进京的历史。彼时,经运河进京的四大徽班,在德州落脚并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艺术实践中的不断磨合,让德州与京剧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延续至今,培育了德州人喜听京剧的习惯。
我回乡的故事,就从运河两岸的京剧表演开始。
大年初三,德州市城区的一处文体小广场,冬日暖阳映照下,微风吹动干枯的树枝。几位老人搭伴坐在一起,有的拉二胡,有的敲板鼓,还有两位演员“素颜登场”,正在练习京剧传统剧目《八大锤》选段。
其中一位刘姓老人告诉记者,近几年,市里文化活动很多。他们目前所在的文体小广场,春夏秋冬人流不断,有唱歌跳舞的,有练琴的,还有写毛笔字的。据说,围观的百姓里有市里、区里文化馆的“星探”,唱得好、跳得好的人会被邀请到市里舞台去排练。
重视文化惠民工作,是德州市的传统。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济南、青岛等城市没法比,但是德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功”,尤其是在文化传承方面不遗余力。德州市文化馆负责人盖洪昌向记者提到,正月初八,全市12个县区同步展演,主题是“敲大鼓 舞彩龙 美丽乡村幸福年”。上台的都是老百姓,表演的都是平日里练习无数遍的民俗节目,图的就是“欢欢喜喜过大年”,百姓的大年,百姓来当主角。

▲ 春节期间,山东省德州市组织开展民俗展演活动。 马 乐 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既要求地方注重提升服务效能,增强民众幸福感,也要求地方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激活文化旅游热经济。春节期间,因天气晴好,家人们相约带小孩出门闲逛。位于德州市郊的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沐浴在阳光下,在建的建筑鳞次栉比,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远处眺望,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已经显现出初步的样貌。春节前下了几场大雪,落在工地上依然未化,犹如一层洁白的幕布。作为德州市未来的文化地标之一,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的建设从一开始就牵动全市人民的心。根据规划,博物馆群占地14.5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定位是传承运河民俗文化,包括黑陶馆、扒鸡馆、彩瓷器馆等,建成后将成为大运河文化经济带的重要地标。“这么多博物馆,是不是要看好几天才能看完?”亲戚家的小孩兴奋地拍着手,用大人的手机为博物馆群拍照,几位路人的脸上也露出期许的微笑。毕竟,德州人太爱自己的家乡,太想把家乡的土特产、自然和人文风光推荐给更多游客了。大运河既是现代的德州与历史的德州交流的纽带,也是德州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的“守望者”。2023年,德州市举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德州市委主要负责人在论坛致辞中提出,德州市聚力打造黄河大运河“两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展示地、文化“双创”新高地、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体验地,德州大运河保护利用发展的美好前景正徐徐展开。回到工作地,打开电脑写下回乡手记的时候,记者真真切切为家乡的文化旅游新变化感到高兴,为家乡党员干部群众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觉悟感到敬佩。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没了遗产的支撑,失去了对遗产的敬畏,就如同断掉了根脉,建起再高再多的大楼,也是缺乏灵气的。今年春节,四川阳光和煦,我的家乡柳江古镇亦复如是。冬日暖阳下,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城西南方向的古镇远处石桥卧波,近处屋檐密密黑瓦,青石板路蜿蜒向远延伸,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四川眉山洪雅人。家乡有一句老话:“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柳江南。”小时候,古镇里盈盈的河水和古街道上平坦宽阔的青石板路,以及那两棵千年大榕树,便是我童年印象中的“江南”。大家可能会好奇,一个山村场镇,为何要修建这么一条宽阔平整的青石板路?据悉,早在宋朝时期,这里是一处官方买卖茶叶聚点,却只有一条破旧的小道。为了方便商贩往来,当地的柳姓和姜姓两户人家共同出资修建了这条石板长街,并且将重要的商铺都规划集中在街道两边,大大促进了当地商贸发展。自那之后,古镇也定名为“柳江”二字。趁着春节假期,再次行走在诗意含蓄的“柳江南”,除了能感受到云淡风轻,还有处处弥漫的年味:屋檐下挂着一串串香肠腊肉,街头巷尾的大红灯笼随风摇摆;原住民与游客共写春联,红纸黑字间,一个个灵动的字眼,是人们对新年的寄语;巧手细剪窗花,绽放着百姓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浪漫烟火、民俗展演、国风游园、河灯祈愿、民谣演唱……还有一个个文旅新场景。除了记忆中的河水叮咚、古木参天、吊脚楼林立外,柳江古镇的舞龙、舞狮、锣鼓队在春节的喜悦中舞动着历史的华章,踏着锣鼓的韵律,在石板路上欢乐腾跃,将年味传递给每一个人。不仅如此,拥有近100年历史的曾家园古戏台也重新上演了川剧演出。为丰富游客体验,古镇还举办了国风游园会。在古镇核心景区火烧坝,蹴鞠、投壶、踢毽等颇具趣味性的传统游戏,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穿越古今,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古镇还有糖画、茶艺、竹编等非遗活态传承展示。民乐演出、古街旗袍秀、柳江夜话等全新的文旅品牌活动让古镇人气高涨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民俗文化的“味道”。
▲ 春节期间,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柳江古镇举办以“龙腾四海·烟火柳江”为主题的系列新春活动。洪雅县委宣传部供图
流光溢彩迎春到,火树银花闹春节。夜间,古镇新春烟火秀震撼亮相,绚丽多姿的焰火伴随长啸划破夜空,直冲云霄,以排山倒海之势竞相绽放。顿时天空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现场欢呼声不绝于耳,游客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摄,留住美好瞬间。品牌文旅活动的带动与宣传效应,带来旅游产业的欣欣向荣。正月初一当天,柳江古镇景区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近年来,通过“夜游烟雨柳江”“阳春三月季·国风游柳江”暨汉服花朝节、柳江古镇首届明月节等活动的举办,柳江古镇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游客参与感和互动感,做大做强景区文化品牌,高水平打造好看、好吃、好玩的特色文化场景。值得关注的是,2024新年伊始,中共洪雅县委十五届七次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洪雅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明确了作为四川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大峨眉国际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集散中心的柳江副中心建设目标——“副中心引擎功能持续凸显,中心镇、特色镇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以往烟雨蒙蒙的柳江古镇,是一首韵脚动人的诗歌,是一幅神韵流转的水墨画,是浓淡总相宜的细腻装点。如今和风煦煦的柳江古镇,是诸多文旅新场景,是深巷口恰好的邂逅,像是在说:此时阳光正好,我在柳江等你来啊。我的家乡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一个位于北纬30度的“秘境”之地,也是长江上的“峡江明珠”。这些年在外读书、工作,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停歇。每到年关,都按捺不住回老家过年的兴奋和冲动。在寒冬和亲人围炉煮茶、闲话家常、品土家美食,温情又惬意。巴东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高山密林、长江清江、峡谷湍流,也有别具风味的土家族文化习俗和美食,旅游资源并不缺乏,可看可玩之处颇多。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交通不便,各资源点分散且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推广,来这里游玩并不方便。除了神农溪这样的成熟景区外,绝大部分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加上文化设施相对有限,文化活动并不丰富。如今,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今年春节前一段时间,各个同学群、老乡群、亲友群已就春节出行讨论得热火朝天。除了神农溪、无源洞、巴人河这些传统景区外,近年来新开发的绿葱坡滑雪场、巫峡口等景区正显示出巨大的引流能力,而春节前新开馆的县图书馆、文化馆、非遗展示馆(简称“三馆”),也成为大家计划中的“打卡”点。
▲ 群众在绿葱坡滑雪场滑雪 绿葱坡滑雪场供图
腊月,老家接连降雪,“鄂西屋脊”绿葱坡镇到处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让滑雪场更加引人入胜。在各种群里,去绿葱坡滑雪是大家讨论最多、热度最高的话题。小时候每逢下雪,小伙伴们坐着板凳、木板,在冰天雪地里感受滑行和摔倒的乐趣,虽然工具原始粗糙,但快乐无穷。如今,走进家门口的滑雪场,配备专业的雪具,进入专门的滑道,在纯净的世界自由放飞,那种轻松的快感前所未有。5公里长的雪道、150米的落差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方的我们来说,充满魔力和欢乐。孩子生于南方、长于南方,从来没见过雪的样子,当见到雪的一刹那,欣喜不亚于得到一件期待已久的玩具。滑雪,正在成为过年的新时尚。这些年,家门口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风景正在成为热门旅游地。大年初二,亲戚们来金果坪乡江家村庆祝表妹乔迁新居。江家村地处红三军革命旧址群中心区域,属湘鄂西苏区革命斗争历史的实物遗存,保留了湘鄂西中央分局旧址、红三军军部旧址及贺龙旧居。近年来,县里对贺龙旧居、段德昌烈士陵园进行修缮,打造了一条3公里长的金果红路游步道,吸引了不少人前来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吃完午饭,亲戚们走上金果红路,在革命遗址(旧址)听红色故事、拍照“打卡”。这里还盛产茶叶,虽然正值隆冬,但白雪覆盖下的茶树已在吐露新芽,大家行走在茶树间,和老树新叶合影留念,为新春之行增添了意趣。在县城,新落成的“三馆”免费开放。过去印象中,县图书馆淹没在单位宿舍楼里,毫不起眼,文化馆、非遗馆也鲜有人知。1月30日,新建成的“三馆”正式开放,在春节期间为群众烹制了“文化大餐”。步入其中,除了可以看书、看展、看民俗外,还可以现场体验拉纤、舞龙、皮影等传统技艺。孩子们放下手机、关掉电脑,来这里过了一个文化年。而在巫峡口景区,从江边乘坐缆车到达山顶,沿着玻璃栈道走上灵芝仙台观景平台观看“长江第一拐”的壮美,再到天街品土家美食,到广场观看非遗演出,既能饱览胜景,又能感受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春节长假,绿葱坡滑雪场春节首日接待游客达4000人次,巫峡口景区每天接待游客近2000人次,无源洞正月初一至初五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长假8天,全县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分别比2023年上升31%、41%。虽然与很多地方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对于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巴东来说,这样的数据来之不易,也让人欣喜。巴东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余建军表示,接下来将打造巴东为目的地IP,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宣传营销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全域旅游品牌形象,推动巴东旅游高质量发展。愿峡江风光胜景常在、流量长红,为山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文旅力量,让土生土长的巴东儿女在家门口享有更多的“诗和远方”,让身在异乡的巴东游子感受到更浓的乡愁。春节返乡是深植中国人心中的团圆情怀,而春节出游正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新习俗。今年,我们回湖北老家过年,顺道在武汉逗留游玩,算是把传统的返乡和新潮的出游结合在一块儿了。武汉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浩浩长江穿城而过,孕育多少风流人物,留下多少史记故事。说起武汉必去打卡的景点,就连记者8岁的女儿都脱口而出“黄鹤楼”!于是,在大年初三的午后,我们一家登黄鹤楼、望长江大桥。虽然在出游前记者就已经做好了“人挤人”的准备,但还是低估了游客们对武汉的热情。才下午2点,黄鹤楼景区的当日游客预约量就已超过日最大承载量的80%,即将停止售票。进入景区,记者再次见识到一个全国闻名、人人向往的名楼和名胜的魅力。只见广场上已是“人从众”的景象,游人如织、接踵摩肩等词汇瞬间涌入脑海。然而,虽然游客众多,但大家井然有序、各享其乐:排队登黄鹤楼的队伍宛如一条长龙蜿蜒徘徊,游客各自寻找着最佳角度留下纪念照片,打卡亭、文创店里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或许是预判了景区的火爆情形,黄鹤楼在公园各处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演出和活动,让排队登楼累了和不打算登楼的游客在其他地方也能寻找到乐趣。根据景区公众号,今年景区安排了趣味灯谜、击鼓迎春、祥龙瑞狮、汉剧演出等多项民俗文化活动,晚上还有夜上黄鹤楼“祥龙迎春,潮遇新年”游园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游客体验。
▲ 打卡黄鹤楼 郭凯倩 摄
在“人从众”模式下,良好的体验感不仅在于景区推出形式多样的游玩项目帮助游客分流,还在于对景区秩序的有效管理和游客的有序引导。比如,记者在排队登楼的过程中,就感受到景区管理有序,工作人员有条有理、态度亲和。在景区入口、黄鹤楼等重要位置,工作人员用喇叭告知和引导游客游览线路;登楼游览路线实行单向行进,游客既可以跟随队伍直接上到最顶层,也可悠闲地在每一层平台游览、打卡;每一层的平台和楼梯口都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提供咨询服务,还会暖心提醒记者照看好小孩。在现场,大家有序地随着队伍前进。登上顶楼眺望长江的那一刻,瞬间让人心旷神怡、舒朗开怀,登楼排队的疲意也一下消失了。根据旅游大数据统计,武汉是今年国内春节假日旅游目的地热度最高的十大城市之一。除了黄鹤楼,记者在粮道街“过早”时同样感受到了武汉旅游的“热辣滚烫”。“过早”是湖北地区对吃早餐的俗称。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受到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影响,人们养成了出门“过早”的习惯。武汉的早点种类多、搭配妙、做法绝、价不高、吃得饱,因此备受各地游客推崇。虽然还是春节假期,但粮道街上不少早餐店已经开门迎客。热干面、三鲜豆皮、锅盔、重油烧麦、芝麻糊……各式各样的早餐点心琳琅满目、香味四溢。每家早餐店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老板们手脚麻利地揉面、摊饼、起锅、装袋。游客三五成群,或是双手空空仿佛出门遛弯般,或是拎着行李箱,一看就是刚从火车下来。大家纷纷探头往前瞅,计算着如何用有限的胃装下最多种的食物。“这么多家店,吃哪一家好?”“跟着人多的队伍排准没错!”说话间,队伍尾巴又增加了几个人。在这个龙年春节的早上,五湖四海的人们为了体验地道的“过早”生活汇聚而来,既有穿戴时髦的年轻情侣,也有携老带幼的一家子,天南地北的口音混杂在一起,描绘着富有人间烟火的武汉市井生活画卷。“湖北很多店铺要到元宵节后才开张,但我们想着今年来武汉的游客那么多,大家肯定要来‘过早’,所以大年初二就从老家赶回来了。”在等待拇指煎包出锅时,店老板与记者聊了起来。过年旅游的新习俗影响着游客脚步的方向,也让这些旅游相关从业者在春节了多了一份挂怀。在热油的滋啦声中,老板将煎包铲起并装进食盒中,笑容里盛满了武汉人的热情亲和,也蕴含了对新年的满满期盼。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喜听运河两岸“文旅新歌声”》、
《体验古镇文旅新场景》、
《“峡江明珠”好风光》、
《人山人海 有滋有味》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