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福建人民艺术剧院与北京无用无间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创作的浸入式戏剧《雀起无声》于4月21日至23日在烟山旧沉浸式剧场完成了百场纪念演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吴新斌、福州市仓山区宣传部部长李亦仁、福建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杨翔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作为福州首部浸入式戏剧,《雀起无声》在位于福州烟台山仓观顶巷8号的烟山旧沉浸式剧场驻场演出,该剧一经问世便成为“爆款”,带来福建的沉浸式热潮。烟山旧沉浸式剧场目前已成为福州旅游必打卡的一处文化新地标!
优秀主创班底,繁荣福州文化市场
随着沉浸式文娱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新宠,《雀起无声》也终于等到了适合它的土壤。做一个驻场式、观众能共同参与的剧目,是《雀起无声》导演傅磊多年来心心念念的事。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一级导演、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金狮编剧奖”获奖者傅磊,在福建人民艺术剧院与北京无用无间文化传媒公司的通力合作下,打造出浸入式戏剧《雀起无声》。该剧改编自西安话剧院话剧《死无对证》,讲述了民国时期烟台山茶商大户宅院内的一桩命案。观众在主线剧情的设定下,跟随7条暗藏着真相和反转的线索,与13位专业话剧演员一起抽丝剥茧,经历120分钟全浸入式观剧体验。
与剧本杀、密室逃脱等业态相比,《雀起无声》从戏剧本体出发,创作团队以“艺术化”的标准和“高专业”的素养来创作这部浸入式戏剧,观众的戏剧感受会更加完整。相较传统镜框式舞台演出,《雀起无声》的形式具有更加强烈的临场感、交互性,触发更多想象的体验。沉浸式剧场彻底打破了戏剧的第四堵墙,观众没有固定座位,演员没有固定舞台,曾经被局限于座位上被动接受信息的旁观者成为了剧中之人,参与甚至影响着剧情的发展和整体的演出结果。
浸入式戏剧《雀起无声》于2022年国庆黄金周首演,引起了剧烈反响,为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甚至临时加开午夜场次。《雀起无声》的迅速火爆反映了福州市场对于沉浸式戏剧的需要,也是福州文化市场繁荣的体现。
百年老宅变身沉浸式剧场,打造福州文化名片
“一座烟台山,半部中国近代史”。《雀起无声》的创作团队将烟台山的历史、人文以及自然风光都融入这部剧中,浸入式戏剧《雀起无声》上演的“舞台”,也是1933年茶商大户白华苍的宅院——苍庐。烟山旧剧场因地制宜,维持旧宅的基本格局,将700平方米的院落划分为前厅、后厅、后院、书房、办公室、审讯室以及四位太太的卧房,舞美设置高度还原上世纪30年代的时代风貌。
此外,烟山旧剧场所处的“仓观顶巷”,原是烟台山商帮文化的代表,此处商帮云集,洋行、商铺、银行林立。故事一开始所提及的“汇丰银行”,设立于1867年,其旧址就位于烟台山梅坞路57号,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如今已是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烟台山汇集的诸多商业种类又以茉莉花茶出口为代表行业。福州地区的茉莉花种植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清末大量茶叶商人自此云集福州窨制茉莉花茶,茉莉花茶顺着闽江而下,远销欧美,福州也因此成为著名的“世界茶港”。而这正是《雀起无声》故事中白华苍身份的灵感来源。
经由主创团队的改编与转化,苍庐里发生的案件成为一个本土观众更具有代入感的“福州故事”。这使得《雀起无声》不仅是一出精巧的沉浸式悬疑类戏剧,更可被视作福州文旅融合的样本之一,浓缩福州地区的商业与文化特色,折射出大历史背景下的时代风貌与城市气质,构成福州本土文化的集中表达与全新注解。
开拓演艺新空间,促进新业态合作交流
《雀起无声》的制作人刘兆麒在百场演出之际表示:“沉浸式戏剧实实在在地打破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让观众零距离的感受到戏剧的魅力。相信沉浸式戏剧体验也会逐步成为大众主流的文娱消费业态。”
《雀起无声》选择在非传统的营业性演出场所上演,开放的空间更有利于文化植入,烟山旧剧场中还设置了茶馆,观众可以沉浸在戏剧中享受一段闲适的时光。演艺新空间加强了观众的融入感,让戏剧焕发新的活力,促进了文化艺术消费年轻化、个性化发展,塑造高品质休闲生活方式,成为消费升级与科技融合带动城市更新的潜在动能。
浸入式戏剧《雀起无声》植根于福州并承担了在地文化的传导责任,以烟山旧沉浸式剧场为地标,探寻文化艺术与旅游、展览、科技、商业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可能性,延长和丰富演艺产业的价值链。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