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8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拿出7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革命文物保护,不断拓展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和体验形式,大力发展“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色+科技”等旅游新业态。
据介绍,呼和浩特市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打响红色文化品牌。相继完成了乌兰夫故居、白塔火车站旧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对贾力更烈士故居、多松年烈士故居、内蒙古自治区政府1号办公楼、绥蒙抗日救国会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抢险加固,设置文物保护标志碑92处。对“中共绥远工委旧址”进行了重点保护,重新树立文物保护标志碑和文物说明牌,并丰富完善了展陈内容。
同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加大对红色文物、文献、档案、史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力度,有效拓展利用途径,将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成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基地。目前,全市依托革命文物场所,累计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9个。组织了“大青山革命史”等主题革命文物展26个,参观游客达53万人次。采取“走出去、结对子”“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等多种方式,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此外,还推出了《青山儿女》《青山之恋》《青山劲松》组成的“青山”三部曲,创作了《多松年》《刘洪雄》《青山烽火》《高凤英》《红岩》等红色主题经典剧目,并开展了展演巡演活动。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着力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强化教育功能发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在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基础上,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据统计,全市共有红色遗址10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全市现有可移动革命文物3200件,其中一级、二级、三级文物69件,2批20个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名录。
(文中图片由王慧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