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在创新中传承 保留了过去也开创了现在——专访辽南皮影人王绍森

2020-07-24 17:01 来源: 文旅中国

从前的皮影,台面简朴但却让人一秒入戏。一个巨大的木头匣子是匠人们表演的戏台,匣子正面是由大块白布做成的皮影幕,影幕上方悬吊一盏灯泡。皮影匠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曲调唱述着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从明清到民初,无论大人小孩,都为之着迷,从夜幕降临到微光凌晨,他们一动不动只为看完这出戏。

  如今,在平日里的大街小巷,我们很难再随时看到皮影表演,好多年轻人、孩童们也许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看到皮影戏,从未真正触碰,作为皮影非遗传承人的王绍森也是如此。虽然从小听奶奶讲述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虽然爷爷曾是民国时期的一名唱匠,虽然他自己的生命里好像有着皮影的斑斑印记,但第一次真正接触皮影戏,还是在二十多岁的某一天。

那天,他独自漫步在大连的一处景区里,抬眼间,一个皮影戏院将他深深吸引,内心洋溢起一点好奇再加两分惊喜,毅然进去,找了座位,静静地看一出皮影戏的排演。可是偌大的剧院,没有几个观众;整场的戏剧,没有一段能够听懂;千年的皮影,没有红遍大江南北……

王绍森由惊喜转为失落,去后台找到老艺术家们,“一年大概五六场演出,两三千块收入。”显然这样的坚守太艰难,即使年轻人有意传承,现实也会磨灭他们的这份心。


01

隐藏于内心的情怀和社会价值的转换 给了他一个毅然的决定


“2000多年的中国皮影历史和400多年的辽南皮影史,这样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不该如此。我想让皮影这项艺术存活下去,传承下去。当下,我就开始联系社会各界,那时还只是希望能借助社会力量来筹办演出,首先让老艺人的坚守有意义和动力;其次保证皮影戏不消失。”直到现在,王绍森说起这样的缘分,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光芒。

一名创业者,他的执行力和判断力总是满分。联系场地,制作物料,宣传推广……7天筹备就让他们开始了第一场演出,紧接着排满三个月的演出行程,且每场的门票都是提前售罄。

三个月过去,无论是皮影文化还是皮影市场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而对于老艺人们来说,演出范围的扩大和演出场次的增多让他们的奔忙更有意义和动力。

也是这段时间,给了王绍森思索和决定的空间。曾经的遥不可及和现在的即将失传,让王绍森觉得皮影文化的传承价值远远高于世间任何。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拿出了包含结婚、买房在内的全部积蓄,成立了大连辽南皮影艺术团。他开始学习和探究皮影文化,带领皮影长者们逐渐深入皮影的探索研究和皮影市场的深入拓展当中,用互联网赋能皮影文化,用热爱的力量传承皮影文化,然后用一次次的尝试开发出当代皮影的社会价值。


02

合时宜的创新 让皮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皮影戏的唱腔和台词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太难懂,也直接导致传统皮影戏很难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为此,王绍森和老艺人们首先开始改良皮影戏。他们先后实地调研了辽南皮影、陕西华县皮影、黑龙江哈尔滨龙江皮影、河北唐山皮影……才最终开始重新刻画人物、编写演出剧本以及编配音乐,让传统皮影戏找到新观众。

《西游记之大战蜘蛛精》便是他们的第一部改良剧目,从创作到演出,他们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内容呈现上,他们刻皮影、写剧本,不断调整、完善和丰富剧情内容,同时保留传统唱腔、加入当代语言;在伴奏配乐上,区别于唐朝时候的只有一个木鱼、明清时期日益丰富的锣鼓镲等,21世纪的今天,王绍森他们继续增加乐器的种类,钢琴、小提琴、古筝等都包含其中。

后来,王绍森和整个艺术团开始结合儿童用户群来原创全新剧目,比如双语版的《小白兔与大灰狼》以及一系列儿童安全教育剧目等。这些剧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认知和成长,也在演出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我们在正式演出结束后,会邀请小孩子参与现场的体验,他们的积极让我很欣慰,那些没能上台体验的小朋友露出委屈的表情甚至流眼泪的时候,我同样很感动。” 

如今的孩子们在探索中接触皮影,在体验中爱上皮影,在热爱中传承皮影。而那些坚守了几十年传统皮影文化的长者们,好像也慢慢接受了这样的改变,一方面能让孩子们在体验皮影文化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就已经实现了皮影存在于当代的价值;另外一方面,传承的意义便在迎合时代的创新,一成不变注定要断层。


03

沉淀一切资源 改善皮影教学体系的不完善


一直以来,皮影戏都是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方式来得以保留,但比较遗憾的是,现在中国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学习皮影的唱腔和乐器部分,基本都处在简单的舞影上。如果年轻的团队一直不能成熟,再过二三十年,皮影可能就要面临失传。

“我们已经先后去往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进行皮影演出及文化交流。像印度尼西亚,他们的皮影是有完整的皮影教材和教学体系,他们可以从义务教育一直上升到研究生、博士,他们的课程中包含了对人物的分析和理解,对历史名著的深入解读,对皮影动作、乐器和唱腔的运用探究等。而国内只有上海戏剧学院有开设皮影专业,但是每四年招一届,一届只有十个学生,他们的学习中只有舞影,毕业之后的他们也鲜有从事相关工作。”正在接受采访的王绍森虽然表现得很轻松、乐观,但内心却积压了满满的担忧。

王绍森还在沉淀,等有一天力量足够强,他就可以培养一个年轻的团队,除了舞影,写作、刻画和伴奏也将注入学习体系,将皮影文化更加系统化、完整化的传承。

时间的淘炼使中国皮影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皮影文化经历了汉代的萌芽,唐代的佛教文化融合,宋元的被动传播以及明清的鼎盛繁荣,再到民初及抗战时期的遗响与断绝,及至建国后的破坏和保护。再到如今,在互联网科技布局的社会局域网里,皮影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已然显得更加艰难。可是七年了,无论有多难,王绍森仍然对皮影文化充满着热枕,对皮影文化的传承给予自己全部的力量。

截至今天,王绍森已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辛苦收集来2万余件皮影藏品,包含了中国各流派及世界各国皮影,他每天都要对它们进行修整、保养、分类,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筹建世界皮影艺术博物馆,并举办世界皮影艺术节,以此作为世界皮影艺术宣传的窗口及传承基地,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未来,王绍森还希望皮影戏能与更多的文化形式相结合,例如和越剧一起,在断桥边演绎白蛇传,梁祝等杭州故事,并借助杭州的互联网力量将皮影文化传播至全国乃至世界。

如果说,皮影和电影因为大荧幕而自成一体,那么在王绍森的光影里,凝结着手艺人的精雕细刻,渗透着辽南文化的独特唱腔,有着大银幕所感受不到的光影神韵。

如果说,皮影文化只有原汁原味才能算传承,那么他既保留了过去也开创了现在,让皮影文化在这个时代被重新接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