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8日,中央芭蕾舞团在天桥剧场结束原创芭蕾舞剧《红楼梦》在中秋国庆假期以来的10场演出,这也是该剧今年2月首演后首次改版。这次改版后的演出,观众场场爆满。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不仅让无数读者为之着迷,也是不少文艺创作者的终极理想。对于中央芭蕾舞团推出原创芭蕾舞剧《红楼梦》,业界和观众始终十分关注,其在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结合相融上的大胆探索,也引发了专家学者的思考和讨论。
11月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芭蕾舞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承办,《艺术评论》编辑部协办的芭蕾舞剧《红楼梦》专家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以及芭蕾舞剧《红楼梦》的主创人员围绕舞剧的创作、创新进行了研讨。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走出守正创新之路
作为影响深远、享誉中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自诞生以来就被各种艺术形式反复改编。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歌剧舞剧院排演的舞剧《红楼梦》主要以中国戏曲舞蹈为基础,吸收了芭蕾、现代舞等元素。1982年,中央芭蕾舞团根据《红楼梦》改编的四幕芭蕾舞剧《林黛玉》,塑造了芭蕾版的林黛玉形象。上世纪90年代的交响芭蕾《红楼畅想曲》、随后广州芭蕾舞团创排的《梦红楼》,则是以现代视角解读《红楼梦》的实验先锋性舞剧。
“把《红楼梦》从书本搬到芭蕾舞的舞台上,让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与欧洲古典舞蹈相遇,无论是推动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还是推动《红楼梦》的当代传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看来,改编好《红楼梦》非常不容易,而芭蕾舞改编《红楼梦》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芭蕾舞的舞蹈语汇是特殊的,又有根深蒂固的欧洲色彩和文化底蕴。
作为此次芭蕾舞剧《红楼梦》的总策划、制作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直言,“将《红楼梦》呈现在芭蕾舞台上,是中芭继创作《林黛玉》后,以更丰富的人物、情景的交叉、时空跨越的转换来演绎这部经典巨著。对于所有的创作者和全体演职员来说,这是一次令人兴奋且期待的重要挑战。”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芭蕾舞剧《红楼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认为,该剧找到了“主情”的着眼点,将仙界和人物关联,打散时序,突出情感的线索,实现了舞蹈、音乐、舞美的统一与同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伟科认为,芭蕾舞剧《红楼梦》的艺术改编是成功的,因为它成功塑造了人物,传达了原著中丰富的文学意向,演绎了原著中爱情和家族兴旺的双重主题,契合了大众的审美经验。“此次改编最大的亮点在于忠实原著,还原了原著中的经典情节,将宝黛爱情悲剧进行了准确充分的阐释,对《红楼梦》的文学内涵、美学旨趣做了最大限度的舞台开掘。”
突破创新呈现名著精髓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在叙事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开场时,舞台上呈现的其实是贾宝玉的回溯视角,他回望自己的人生,曾经的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热闹非凡,转眼之间成了‘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这一视角的呈现令芭蕾舞剧在音乐和肢体表达上精准地传达出了原著《红楼梦》的精髓,表现了故事深厚的悲剧意韵和充满人生哲思的内涵。”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宋小明表示,芭蕾舞剧《红楼梦》在创作上给了业界很多启发,如在剧本创作上如何去选择、表现典型人物;在不改变芭蕾舞基本格局下,如何在其中融入民族舞和古典舞的语汇;在极简的舞美设计下,如何把握具有东方文化内涵和民族气韵的灯光、色彩,将观众带入人物的心灵世界……
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位灵芝谈到了芭蕾舞剧《红楼梦》的创新之处,认为这部剧从剧本设计、思想把握、音乐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服饰呈现、舞台美术方面,处处可见匠心的巧思。整部剧基本上按照原著经典的桥段,像宝黛初会、宝黛共读、宝玉挨打这些情节,以双人芭蕾舞的优势,表现两人的情感交流和灵魂共鸣,令观众有了直观的感动。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认为,作品的形式创意和结构创意能够彼此互生互化,达到了高度同一性,不断引发观众去接近《红楼梦》最高的精神境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金平从音乐层面展开分析,认为《红楼梦》的制作把中国的芭蕾舞剧提升到新的高度,精致、简洁、高雅、深刻。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江东认为,作品把西方的东西不露声色地融入到中国的思想情感里,在语言的创造上产生了化学性变化,是对中国芭蕾舞事业的进一步延伸,展现了中央芭蕾舞团作为国家队应有的气魄。
创作的脚步不会停止
研讨会上,舞剧总编导佟睿睿、服装造型设计阳东霖与大家分享了创作体会,希望寻找并最终到达芭蕾舞剧《红楼梦》的彼岸。
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佟睿睿曾编创过《水月洛神》《点绛唇》《碧雨幽兰》《罗敷行》等作品,让观众通过舞者的动作、深情,窥见中国女性的特有风韵。此次佟睿睿应中央芭蕾舞团之邀创编芭蕾舞剧《红楼梦》,以芭蕾来塑造林黛玉的形象却是全新尝试,她坦承,在创作中面临很大难度。
芭蕾舞剧《红楼梦》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是“两张皮”。为此,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再抽离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的律动语汇。
中央芭蕾舞团为芭蕾舞剧《红楼梦》的创排集结了一支阵容强大的主创团队。作曲叶小纲、总编导佟睿睿、编剧冯俐、舞美设计刘杏林、服装造型设计阳东霖等一众业界资深专业人士,前期用大量时间精读原著,虚心观摩其他艺术门类独特的演绎手法,认真聆听专家学者不同角度的深度解读,力求从当代视角出发,呈现一部无愧于经典的精品力作。
此次芭蕾舞剧《红楼梦》的演出受到了观众一致的认可,为了打造艺术精品,主创还在不断完善、打磨舞台呈现效果,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细节化调整。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攀登《红楼梦》改编的艺术高峰永无止境,芭蕾舞剧《红楼梦》仍需不断打磨、完善、精益求精。正如冯英所说,一部作品从它诞生到它的成长、成熟,到它最后能够成为人民心中津津乐道的经典作品是需要时间的,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相信芭蕾舞剧《红楼梦》的创作和演出也是一个开始,未来希望它在不断打磨中成熟,能够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样历久弥新,成为观众心中真正的经典作品。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图片来自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