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镜头跟随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雨来到了江西婺源篁岭,在这个以竹编产品闻名的地方,夜晚来临时,当地人会举着竹编的大小灯笼列队行进,可谓“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而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里,这样火热的生活也定格在更多场景中,云南元阳哈尼族山寨里的长街宴、香格里拉烤制松茸时油花噼啪的火铛、重庆奉节大丰收的脐橙果园……一幕幕烟火人间,一处处诗情画意,描绘出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今年以来,不同行业都充分展现出向上势头,体现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劲内驱力。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13.6亿人次,日均超2.7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4.1%。如此“热气腾腾”的景象,正在成为当今时代的强音。
而诗词,是每个时代的写照,也记录着人民的所思所感。因此《中国诗词大会》到了第九个年头,呈现出更多与当下紧密相关的连结和思考,讲述人类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感知中国超迈古今的大国魂与强国梦;以诗“载景”“载情”“载志”,在五千年的文脉传承里,找到属于中华文化的情感哲思,礼赞中国人始终共情的海晏河清、天下大同。
诗以写景:古今异同间,定位幸福感与共情感
当西安机务段的高铁动车组司机秦鹏坐在驾驶室里,他这样向观众介绍自己所在的位置:正前方也就是东边,是“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华山,背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咸阳古渡,左手边是“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渭水,右手边则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巍巍秦岭。每日的奔波生活,也能巧笔勾勒成诗情画意。
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积累的诗词,写尽了山水人境。而古今的异同之间,都有着中国文化专属的幸福感与共情感。
“同”,在于古人真实记录的生活场景与状态,往往能穿梭千年,获得当代人的深刻共鸣。湖南80岁的农人韦忠梅,就因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等诗词能真实呈现出他们“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生活方式而爱上了诗歌,也相信诗词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力量;重庆奉节果农栗少林,看着丰收的果园会想起杜甫的诗句“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各地的饕客也可以随口念出描写当地美食的古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是属于陕西肉夹馍的厚实,“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荤不敢前”则是属于湖南腊肉的香醇。
那些描绘名山大川的诗词佳句,更成为安利神器,在大众出行热的当下频频制造打卡胜地。以《2024中国诗词大会》第一期为例,被誉为“天上桃源”的西藏林芝成为话题中心,3月10日首播当天,#西藏林芝桃花和诗词的适配度#登上微博总榜,节目相关话题总曝光量1.2亿+,全网热搜达48个。而这也转化为观众的出行愿望,途牛数据表明,林芝位列清明赏花热门目的地TOP10。
而“异”,不仅在于时空变迁带来了差别,包括科技的进步,也让今天的中国人有着新的诗情与新的壮志,他们看过古人未曾见到的奇景,践行古人最狂野的想象,极眺古人视野之外的浩渺世界。
天舟三号的发射现场,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崔艺晗改编辛弃疾词句,在大屏上打出了“乘风好去,长空万里,飞去看星河”,那是独属于航天人的浪漫;“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千年未变的钱塘江潮,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被现代科技转化为“潮起东方”的宏伟场景;而如果没有无人机,古人也很难以“直下看山河”的俯视视角,感受镜头里西藏林芝“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桃花胜境。
不管是基于相同的血脉与身份认同,从诗词里获得穿越时空的共情力量;还是见证同一片天空下的日新月异,用当下的世界为诗词做注,《2024中国诗词大会》都让我们看到,这个“热气腾腾的中国”,依然在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场景上的关联,也联动着历代人民情感上的黏连与融合。
诗以言情:大爱小爱间,续航向心力与发展力
《2024中国诗词大会》播出期间,许多有趣的话题也频频带动观众的讨论。比如晚清诗人张祖翼以英语单词入诗,一句“临别开司剧有声”将#清代人把kiss写进诗词#推上微博热搜总榜TOP20,时隔一百多年,诗词表达感情的大胆,使用语言的新奇,依然能让当代人感到惊喜。
以诗传情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恰恰是诗词的共情力,让那些千年前的文字至今依然有让人落泪的力量。而《2024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对诗词中情感的梳理与升华,在大爱与小爱之间,进一步引发了观众关于生活、关于时代、关于文明的更多思考。
小爱是个人的、私密的,却也可以打通属于当代人更真实的处境,获得全新的共情空间。爱人怎堪相思苦,“一带一路”的国际工程从业者郭雅茹与爱人姜亚宁,长年“日日思君不见君”分隔两地,他们不但同样拥有对诗词的热爱,也有“舍小家为大家”的信念同频;而千年前陆游与唐婉的伤心往事,让#这座桥为一个爱情故事改了名#冲上热搜,观众感慨于身边的一段爱情可以通过一处遗迹被定格,也表达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
大爱则包含着对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在第六期节目中,康震介绍了三篇毛主席诗词之间的关系,在1961、1962、1963年的冬天,毛主席先后创作了《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在“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国际环境下,抱定“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信念,坚定“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康震表示,从毛主席诗词中可以看到“他永远是一位战士”,誓与一切阻挡中国向前发展的势力作斗争,而他的底气,来自背后千千万万的人民。
如今,更多人正在这些诗词里找到力量,投入祖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化身一团燃烧的薪火,助力“热气腾腾的中国”。《2024中国诗词大会》邀请了来自全国不同年龄、行业的选手,有从小胸怀航海梦、如今已经是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大四学生的胡佳杰;有在巴基斯坦担任驻外工程师,参与了当地重大民生项目N-J水电站建设的申昊;还有把苗族特色农副产品带到现场的十八洞村数学老师石慧。他们带着对诗词的热爱而来,也把自己的情感与担当,在神州大地写成新的“诗词”,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持续注入向心力和发展力。
诗以道志:古今中外间,发现新能量与新价值
云南迪庆,藏文中学初二年级的初丹桂色邀请《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来看看他心爱的小马,也和千里迢迢而来的康震聊起了未来的志向--做一名小学老师。他没打算像姐姐那样开一家民宿,或是其他更现实的考量,想做老师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小学是最重要的”、“这是打好基础最重要的一步”,这样单纯却坚定的想法,甚至让康震为之落泪:“这么多年了,我没有听到过这么直接的、这么淳朴的、发自内心的一个愿望。”
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观众能看到很多为了志向而奋斗的年轻人,他们或在博物馆的故纸堆里,小心修复着《永乐大典》,用显微镜一点点对齐原件与补件的经纬丝;或带着1960年东风一号地地导弹模型到节目现场,昂扬吟诵“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或立身三尺讲台,用诗词串讲地理知识,于诗意中“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他们内心的那团火,让人对未来更有信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火团正在照亮民族复兴事业的前路,也为世界带来了切实的变化。“千人团”成员、昆明机务段的哈尼族动车司机李光登,奔驰在已经建成通车的中老铁路,这是第一条按照中国标准、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不但是外出旅游的方便路,更是老挝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而第九期节目,柬埔寨公主诺罗敦·珍娜在节目中出题,询问关于友谊的古诗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两国,正在迎来更加紧密真挚的文化共鸣与情感维系。
诗词记录着豪情壮志,也被用来写成当代中国发展的注脚。比如日新月异的航天领域,就有许多工程的命名充满了诗意。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取名“羲和”,就来自诗句“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嫦娥工程”和“月兔号”,源自“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第一辆火星车则以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命名。这些独属于中华文化的符号,成为太空中现代奇迹的文明烙印,也传递着属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
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的关联,通过一句句诗词建立起来,不但传递着老百姓渴望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也通过传统文化里的大爱与壮志,鼓励接续奋斗,助力砥砺前行。而节目立足诗词等传统文化,也意在为“热气腾腾的中国”做一个记录者与践行者,书写真正有能量、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中国故事。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