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与转化实验室”是国内首家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验室,也是国内首家“活态传承”实验室,该实验室已于2023年1月1日面向公众开放,位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五层西侧厅。
据了解,“传承与转化实验室”是依托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特色和优势所成立的专业化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实验室。通过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国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活动,力求充分发挥中国工艺美术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价值、转化与发展的社会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致力于推动“学术型博物馆”建设,“传承与转化实验室”的建立正是为了一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专业研究机构的学术优势,让中国工艺美术遗产成为当代中国公民日常生活中可供亲身体会、感受的公共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肩负起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转型、建立中国本土工艺美术史研究与抒写基础、实现工艺美术研究与科学的方法论、世界观乃至民族精神的全面联动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学术任务。也正因如此,“传承与转化实验室”的建立,不仅仅是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基于自身学术视野的尝试,同时也是一次较有远见的中国博物馆转型与现代化尝试。
“流失海外新疆石窟寺壁画临摹”实验室项目
石窟寺壁画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与转化实验室”对石窟寺壁画的研究、临摹、保护,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也是维护世界艺术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举措。历史上因为偷盗、走私、非法贸易等文物犯罪活动导致我国大量珍贵的石窟寺壁画流失海外,文物流失是中国之憾,对我国流失海外的壁画进行临摹、复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传承与转化实验室”项目旨在追寻流失海外壁画特殊的历史痕迹,体味中国壁画艺术的精神内涵,学习中国古代佛教壁画的创作技艺。“传承”在现状临摹的基础上,根据同时期、同地域的壁画图像,在风格、技法、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残损部分进行修复。“转化”体现在以本项目为母体,孵化出与各项目、各单位、各艺术门类联动的馆内外工作。
该项目从新疆流失海外的壁画着手,对1902—1914年德国盗掘的新疆壁画组织临摹。这也是国内首次系统的对新疆流失海外的壁画以泥板地杖的绘画方式进行复原。
据悉,“流失海外新疆石窟寺壁画临摹”项目将基于实际情况,先后举办“文化润疆”联动及专项主题活动、壁画教学、壁画定制、专题展览、专题展演、馆藏及收藏活动、文创产品开发、新媒体宣传等系列联动项目,在实验室秉承“传承”“转化”与“开放”的宗旨,尝试探索流失海外的石窟寺壁画遗产在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