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主办、北京崇贤馆承办的《象天法地》首场新书发布会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举行。
发布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象天法地》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研究中心知识架构师,中国科学院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研究员、数字文化实验室主任,中国美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东亚考古天文学大会会员吕宇斐,主要从事考古天文学、文化天文学、远古视觉文化研究等。发布会上,吕宇斐讲解了他关于考古天文学的研究成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资源,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是当代把握中国文化的根基,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象天法地、天人合一、为政以德,用考古天文学视角来做以研究是吕宇斐近20年专注的课题。他介绍,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存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先民信仰和价值体系,催生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的先民认知方式、审美观念、行为模式,促成了“绝地天通”的远古社会与文明类型的东亚远古天文学体系。
从“考古天文学”的物证视角去解读“象天法地”,可以发现中西方文明天文与人文、宇宙观的差异。东亚先民对于古代天文体系的共同认知,促成了农耕秩序大一统的标准——东亚农时观的形成,促成了史前农业迅速发展,以及独特的东亚早期文明模式。
崇贤馆馆长李克表示,《象天法地》一书即秉承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宗旨,从中国远古众多历史遗迹入手,用大量详实、丰富的考古资料,以科学、严谨的考古天文学视角,为读者深入解读了远古先民对于宇宙的探索和对文明本源的追寻,引领大家进入文化寻根的世界。
李克认为,吕宇斐作为中国考古天文学的资深学者,在本书中将欧美考古天文学、东亚考古天文学、玛雅文化天文体系做了深入的横向对比,并就中国诸多历史文化遗迹中体现出来的宇宙观做了科学全面的纵向剖析,以此经纬结合,为读者构建出一幅清晰、宏大的先民宇宙信仰图谱,帮助人们架构起先民“天、地、人”的思想纽带,探寻中华文明的发展源流,对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其精神内核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