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南方观察|鄂西深山自力更生的八旬杜妈妈:要记住“党的样子”

2022-02-21 16:02 来源: 文旅中国

2月18日(正月十八),我收到邻县朋友——年逾八旬杜妈妈儿子杜喜英的微信(我一直称杜喜英为“喜子”)。他告诉我,其母已从柴埠溪大山深处搬到了本县集中安置点——簸箕山小区新家,他儿子(杜妈妈孙子)也考上了西安交大……“我妈妈感念党的恩情,常常念叨‘要记住党的样子’”。

想不到杜妈妈对党的恩情这么深、这么质朴——我禁不住惊叹。欣闻这些喜讯,我感到非常高兴。4年前,与杜妈妈见面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宛如昨日。

杜妈妈卖土特产的地方——柴埠溪风景区

2018年初,我们全家专程到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看望了一位姓杜的老妈妈,她一直是我牵挂和敬重的人。

20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位乳臭未干的单身小伙子时,就和她的儿子关系很密切,时常走动。后来由于我们各自成家立业,联系就少了许多。年前我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她现在的生活状况不是很好,由此产生了去看望杜妈妈的念头。

杜妈妈住在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柴埠溪村大山深处,丈夫在10年前去世了。她养育了4个孩子,3个大的都是女儿,出嫁到相邻的乡镇。由于自然环境因素,老四到离家20公里外的一个村子做了上门女婿,所以杜妈妈过着独居的生活。

正月初五,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全家冒雨驱车前往柴埠溪村,去看望这位独居的老人。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然后步行山路两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柴埠溪村4组杜妈妈家。

当见到年已八旬的老人家时,从她的眼神中感觉到,她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惊慌失措,好长时间才缓过神来。

走近她身边,就闻到一股淡淡的皂香,头发梳得那样好,没有一丝乱发,像罩了一层白霜。一双大眼睛已经深深地陷了下去,颧骨凸出,牙也已经快脱光,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记载着她80年来的千辛万苦。

鄂西深山自力更生的八旬杜妈妈(2018年)

杜妈妈一双粗糙的手,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经过多年繁重的家务劳动,已失去青春的弹性,这儿青一块,那儿紫一块,四处开裂。手臂依然那么细小,十个指头像一束枯竹枝,仿佛一折就会断似的;她的身体长得不高,加上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整个人轻飘飘的。

她不但自己干净,且家里也收拾得一尘不染。进屋后我问她,怎么一个人在家?她说:“儿子女儿拖家带口的正月初二都来了,吃过中饭就都走了,他们到齐了大概有二十几人,而且都是约好了一起来的,估计是怕我这个老婆子连做几天饭太麻烦。他们都知道我喜欢安静的生活,所以就约好了一起来”。

我随口问她:“团年饭在什么地方吃的?”问后我又非常后悔。杜妈妈沉默了许久,眼含泪水,强装笑脸的说:“我和老头子在一起吃的团年饭。”

其实我知道,杜伯伯早在10年前就已经去世。正在犹豫时,杜妈妈说:“除夕,我做了几个你杜伯喜欢吃的菜,在你杜伯坟前,用个小桌子,斟上包谷酒,然后烧了好几沓草纸及冥币,免得他在下面受穷,大过年的也好买点好吃的,添几件新衣裳,免得冻着、饿着,给他汇报了我一年的生活情况,讲了很多心里话,好好团了个年……”此时,或许我已经明白了,杜妈妈将杜伯安葬在屋旁菜地的真正用意,阴阳相隔的思盼,阴阳相隔的交流。

杜妈妈在鄂西大山深处老家做饭,接待本文作者张进一家(2018年)

这种空巢的孤独和无奈,真让我痛心。为了打破沉静的气氛,我环视烤火屋子四周,仰头看见挂在土屋木头上的几十块腊肉,我笑着说:“您去年可是丰收了!”

杜妈妈笑起来,她说:“我去年的收入还可以,要感谢国家给我们农民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这个地方以前是太穷,什么东西都变不成钱。现在好了,柴埠溪现在是国家4A级风景区,又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公园,特别是夏天来玩的游客多,我们的农副产品,现在都变得成钱了。虽然到景区去,往返有十几里路,但是,我每天4点钟起床,在家把猪和鸡喂了,自己简单的吃一点早饭,然后把中午饭带上,用背篓背上自己种的黄瓜、黄花、西红柿及干土豆片等,反正什么成熟就背什么去卖。别看,我去年还有一万五千多的收入呢!”

我问了她儿子喜子的情况,杜妈妈满脸笑容地说:“我家喜子和媳妇特别孝顺,他虽然去那边上了门,隔三差五的还是给我打电话,问我的情况;孙子虽然不跟我们姓,但也是我们杜家的血脉呀,他读书很用功,成绩又好,现在宜昌市一中读书,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50名,是五峰渔洋关中学保送去的。喜子他们也不容易,两口子在宜昌打工好几年了,既要照顾媳妇那边多病的大人,又要照顾我,还要挣钱供孙子上学,如果孙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后续的学杂费,对我们这个家庭环境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我去年虽然挣了一万五千多,除去开销六千多,还是没有给孙子攒够一万块钱,有点小遗憾”。

讲到这些,杜妈妈笑眯眯的,说起话来清脆动听。她的脸好像绽开的白兰花,洋溢着满足的愉悦,看上去真美。我妻子和女儿,在一旁安静而认真地听着我和杜妈妈的谈话,感触颇深。

杜妈妈在五峰集中安置点——簸箕山小区新家

当我们起身准备走的时候,杜妈妈很生气地说:“这么大老远的来,一定要吃了饭才行。”我们不忍心看她忙活,于是帮忙做午饭。妻子女儿帮忙在灶里添柴加火,我在旁边陪着,杜妈妈亲自主厨,感觉相当温馨。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吃过简单的中饭后准备回家,妻子“强行”给了杜妈妈800块钱,以圆她老人家去年为孙子攒1万块钱的心愿。离别时,我们提醒杜妈妈,要注意身体,别太劳累,有时间一定会再来看望她。而她硬是塞给了我们一个装着熏香肠和熏排骨的口袋,将我们一家3口送了好几里路,反复强调要我开车注意安全,天雨路滑不好走。

蒙蒙的细雨还在下,眼角挂的不知是雨珠还是泪珠。我从骨子里敬佩杜妈妈,她不找国家要钱,不找政府要米,不找亲朋好友要同情,年已八旬,仍然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生活。敬佩她面对现实微笑,80岁了还在为子女着想,她付出的远比孩子们付出的多。这难道不是伟大的母爱吗?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世界上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爱,那就是母亲的爱!世上最值得回报的人,就是母亲。

留守老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也不需要多加分析。无非就是城市化浪潮,让很多青壮年离家出走,背井离乡,为生存奔波。无非就是工作忙无法常回家看看,无非就是道德滑坡孝道不再。甭管你在城里发达还是艰难,都别忘了,家中白发苍苍、弯腰驼背的老人。

常言道:儿女的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老人的幸福是“儿女的孝心顺从,常回家看看……”

本文作者张进夫妇(中右)和志趣相投的朋友田科录(左)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获得胜利,但奋斗的道路没有终点,我们还要持续关注乡村振兴,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喜子告诉我,至今过去短短4年时间,村里的道路宽了,也平了,入户的水泥道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出门再也不是雨天打滑、晴天扬灰的泥巴土路。

在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年事已高的杜妈妈,她老人家也从柴埠溪大山深处搬到了集中安置点——簸箕山小区新家,小区的条件很好,屋内水、电、电视信号三通,既方便老人日常生活,也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杜妈妈每天出门去地里种点小菜来养家,也更加省时省力和便捷了。老人家身体健康,生活也能够自理,在小区能够和其他老年人互相帮助,不像之前一个人那样孤单。

当别人问到她时,杜妈妈总是会说,“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国家修的新房子”,杜妈妈成了精准帮扶工作的“忠实粉丝”。喜子现在可以放心的出门打工挣钱供孩子上学,2021年腊月还买了小车,陪杜妈妈一起过了个开心年,他儿子(杜妈妈孙子)也考上了西安交大,学的是工程力学专业,毕业后准备继续读研。

喜子对我说:“现在不单单要给予老人们物资上的东西,还要给予精神的慰藉。”如今老人们不再愁吃穿,更要对他们在精神上多加关怀,现在的杜妈妈总是经常说,她要“记住党的样子”。

解决了杜妈妈独居问题,也解决了孩子读书学费压力大的问题,看着喜子脸上的笑容渐渐代替了愁眉不展,杜妈妈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现在的干部做事就是认真、踏实,不耍花样。

安居乐业是每个人的追求,住进了新家,美好生活才刚开始,老人每次见到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人员,岁月辛勤刻下的皱纹都掩盖不了她的激动与笑容。

国家的政策好,村里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没有文化的杜妈妈,无法用艳丽辞藻来表达她的感恩,只能用朴素的“谢谢你们”“记住党的样子”来表达她的感激。

本文作者张进和他的宝贝女儿

从这句“谢谢”和“记住党的样子”,我们读懂了一位“留守”老人对扶贫工作的高度认可,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下雨的时候,孩子们在扶贫的路上;烈日的时候,孩子们在扶贫的路上;刮风的时候,他们仍然在扶贫的路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他们还是坚守在扶贫的路上。

扶贫不是单打独斗,不是埋头造句,最艰难的攻坚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同心,大家扬起的笑容就是对幸福生活最大的肯定,我想在这里说一声:“谢谢你们记住了党的名字和样子!”

(本文作者张进,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检修公司综合主管。为人仗义,文笔幽默轻快,有多篇新闻、文学作品在媒体发表)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