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底,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德宏州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芒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茶文化专题培训。60余名茶非遗及相关项目传承人共聚中缅边境之城德宏芒市,共话茶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课堂上,有关非遗保护、传播、营销知识精彩纷呈;课堂外,斗茶、品茶,茶香、歌声共同绘就质朴、活力的云南非遗传承人新面貌,从“60后”到“00后”,他们因茶相识、因传承相聚、因热爱相知。
故事:从一片叶子说起
一片叶子绘就云南茶非遗故事。
自然馈赠,人文相牵,民族多样,云南省茶资源丰厚,茶种众多。在云南,全省16个州市有14个州市产茶,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最为集中。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24项。其中,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大益普洱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等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子项目已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同时,回龙茶制作技艺、普洱祭茶祖习俗等省级项目18项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之相关的茶器、茶歌等文化表现形式纷繁多样,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传承:两个巴掌有温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统筹做好“茶”这篇大文章——“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无法取代”。在云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省级、州(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上百人,约有上千人从事与茶相关的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德昂族的杨春兰动情地说:“我是德昂族,我们是茶的子孙、古老的茶农。我的父亲是公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父亲教会了我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我要把它传承好”;宜良宝洪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彝族的赵庆松说:“我的师傅88岁了,学艺先做人,我们这一代要继承好师傅教给我的做人、做茶道理”;底圩姑娘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壮族姑娘陆秀英拿着包装竹筒介绍:“我是‘90后’,底圩壮族姑娘,我们底圩姑娘茶有三香——茶香、竹香、糯米香”;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揣丽萍在展示茶技艺的同时,介绍“我们要将中国茶推广向世界,让更多的人喝得起普洱茶。”
他们是云南茶非遗传承人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两个巴掌的魔力和传承的温度。
产业:深挖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富矿
云南非遗保护坚持“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开展20多年,已经走向了利用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在保护好的同时,让一片叶子成就产业大文章,是管理者、传承人、保护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云南茶非遗产业,要写就保护第一、生态和谐、文化共富、乡村振兴、民族筑牢、文化互鉴的大文章,联动社会全要素,赋能产业发展;云南非遗茶产业,要走出一条“审美再造、功能重构、设计赋能、品牌跨界、IP缔造”的新路,从粗放型产业逐步向集约型产业发展,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德凤”茶品牌创始人、德昂族酸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卢凤美,将德昂族酸茶作出了产业集聚效应——茶产品、特色餐饮、住宿、研学,打造了“非遗+旅游”融合的新模式,在非遗传承发展、带动共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我们德昂族酸茶,也许不能让你一见钟情,但一定会让你日久生情”,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卢凤美通过“技艺+科技”的方法,让德昂族酸茶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爱。
古往,通过茶马古道,云南的一片小小叶子走向世界各地;今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茶文化的远播以包容和融合的态度,促进了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以茶看中国,云南茶非遗风景独好。希望通过专题培训,以茶与生活的融合性,茶技艺、茶俗的多样性,促进云南茶文化发扬光大。
(李媛媛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邹萍系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传承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