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几年,山东省潍坊市在全市范围内依托非遗资源禀赋的社区、乡镇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深度融入社区生活,提升民生福祉满意度。以奎文虞河京剧大舞台为试点,打造嵌入式、沉浸式非遗戏剧公园。参考上海等南方发达城市的建设理念,重点聚焦与周边环境和市民生活相契合的文化元素,主打“归属感”。在奎文虞河京剧大舞台,尝试将周边的历史、名人、非遗、民俗、老物件等乡愁元素,以传统戏剧表演形式与亲子、娱乐、康体、健身等新业态巧妙融合,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赋予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实现市民游憩、体育健身、社区交流、文化游赏等复合功能,让人感受非遗之韵、文化之美、生活之乐。
以十笏园文化街区为试点,打造地标性、首创性非遗城市公园。按照“一园一主题、一园一风格、一园一特色”的原则,对十笏园文化街区进行整体文化规划,科学论证阐释、阐发角度和设计理念。将十笏园博物馆、关帝庙、潍坊市美术馆、十笏园美术馆、十笏园非遗空间等地点有机串联,形成研学路线,打造城市文化样板公园街区,构筑“公园城市”地标。以人民广场为试点,打造现化化、时尚化网红非遗打卡地。
借助歌尔集团、共达电子、全影科技等潍坊本土高科技文化创新企业的研发实力,逐步增加免费WIFI全覆盖、VR体验等时尚元素和现代行为艺术,设置潍事通、鸢都文化地图、潍坊文化云、戏曲鉴赏等扫码交互窗口,形成绿色+文化+科技+生活的综合体验,满足市民获取信息、探索科技、学习艺术和陶冶情操的自我素质提升需求。
深度融入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能级活力品位度。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十笏园非遗空间、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金宝非遗小镇、红高粱艺博园、“骈邑古韵”非遗聚集区、“沂风朐韵”非遗聚集区等12个市县两级非遗聚集区,吸纳各级优秀非遗项目合计超过200余项,常年组织开展非遗各类展示展演活动、沉浸式表演、传承传习、研学旅游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身边的非遗大观园”。
广泛参与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让美丽乡村因非遗更兴旺,让群众生活因非遗更富裕。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风筝、年画等各类传统工艺企业和家庭作坊近2000家,年产值达206.7亿元,帮助10万多农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大力发展乡村手工艺合作社。结合风筝、年画、草编等传统手工艺产业链实际,探索形成“传承人+”模式,由传承人负责订单、技术培训、质量管控和销售,村民按照订单要求生产获取劳动报酬,形成传承人引领、村民自愿入社、参与方式灵活的长期互助合作方式。
目前,已成立手造合作组织100多个,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建设非遗特色村落(社区)。组建由专家、调查员、志愿者等组成的专门队伍,认真梳理村(社区)非遗资源和手造产业基础,分类策划培育非遗特色村落(社区)。借助临朐入选山东省“非遗在社区”试点契机,积极推动非遗参与社区治理,拓展一批乡村非遗新业态、带动形成一批乡村手造龙头品牌,吸引更多优秀非遗项目扎根社区。全市先后培育建成高密市聂家庄、诸城市蔡家沟村等非遗特色产业村17个,青州市井塘村、寒亭区杨家埠村等非遗特色旅游村32个,临朐县北杨善村、奎文区南屯社区等非遗研学特色村11个,因非遗特色旅游受益的群众超过20万人。
广泛参与旅游产业,做好非遗赋能旅游创新发展文章。深入挖掘非遗项目中的旅游潜力,利用非遗资源发展社区游、乡村游、体验游等融入社区、乡镇的新形式。创新推出社区游。立足不同资源禀赋,采取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方式,形成市、县、街道、社区、小区五级推动机制,依托社区自身条件,利用晚间、周末等时间,在不同时间推出以武术表演、舞蹈展演、手艺体验、产品销售等多种形式的非遗活动,打造适应城市居民生活的城市非遗探索游。大力推进研学旅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旅游企业与传承人合作等多种方式,将适合展演的手造类项目植入A级景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目前,已通过非遗嘉年华、传统节庆、手工艺免费体验活动、文化讲座等方式,在全市各级社区开展花灯制作、风筝、年画等各类非遗研学、传习活动14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