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崖是我家,俚汉同根生……”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海南省琼剧院创排的新编历史琼剧《路博德》日前在海南戏院拉开首演大幕,并进行为期8天的巡演,这部酝酿筹备了五年之久的琼剧剧目终于与观众见面。
该剧聚焦于伏波开琼历史题材,艺术再现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施仁政、昌教化、定珠崖、惠俚人”的感人故事,揭示路博德心忧家国、造福珠崖的心路历程,是一出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的舞台艺术作品。
地方戏要讲好本地故事
路博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伏波将军,尽管与另一位伏波将军马援相比,史料极少,但是他在征服南粤和海南时以德治军、以德抚民所建立的功勋,一直被广东、广西,甚至越南一带等后人铭记,并建祠庙和塑石像以纪之,可惜鲜有艺术作品搬上舞台。然而,精于选材,择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故事进行书写,这是中国戏曲的一种重要传统,经过对地方题材的不断深入挖掘与研究,编剧陈艺天在着笔张岳崧、冯质夫、丘濬、海瑞等本土人物之后,最终把目光投向了“兵不血刃而定全粤”的路博德。作为首部把路博德这一开琼英雄搬上舞台的琼剧作品,《路博德》在首演新闻发布会上即引起了琼剧观众的高度关注,当天,该剧的出品人、编剧、导演、主演等齐聚琼剧非遗馆,就创排历程、呈现亮点、人物塑造、剧目管理等方面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编剧陈艺天在发布会上说,“路博德是第一代闯海人,他敢于冒险、敢于拼搏、敢为天下先的特质跨越千年,可让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他身上所体现的民族品格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当下,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这也是他在剧本创作时所倾力追求的精神内涵。”
《路博德》传达民族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行云流水的唱腔、古朴厚重的舞美、大开大阖的动作……《路博德》一经首演便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舞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倾情演绎;座席中,观众被牢牢吸引,掌声阵阵。
“有别于我以往常演的老戏,这个戏对人物情感的外延要求很高,人物内心矛盾和戏剧冲突十分强烈。”在领衔主演叶建宏的眼里,《路博德》是一个有厚度、有深度、有情感、有温度且值得推广认知的题材。以琼剧形式表现以民为本、胸怀坦荡的路博德将军形象,以及有血有肉、祈盼安宁的俚人群像,在艺术表达上有着独特的剧种优势。他认为,琼剧既有着直起直落、慷慨激越的风格,又兼有缠绵悱恻、凄切委婉的特色,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出各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叶建宏充分地运用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并发挥其文武兼备的艺术实力,做到了把人物塑造和行当的规范结合起来,把四功五法结合起来,用行当规定人物的生命状态,用唱念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用动作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他努力寻找着路博德的气质和品质,精准地体现出人物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和整个戏所要传播的民族团结的时代精神,谱写了一曲汉俚和睦共生的赞歌。
以真情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是该剧创作的基础,《路博德》的舞台呈现不乏黎族歌舞、海南军话歌谣等地域元素,更为难得是全剧营造出波谲云诡的历史氛围,大义所在、民心所向的主题意象。剧中一头一尾两次烧船的情节遥相呼应,开场路博德下令焚烧战船,是为了表明自己融入俚峒文明的决心;结尾俚人自发焚船,阻止路博德离去,则是表达俚族百姓的民心,两次烧船表达的是两种不一样的情景,中间再以路博德化解民怨、稳定军心、感化犯人、屯军助农、解民疾苦,以身试药等一系列故事相互勾连……这般的“细节设计”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全剧的文本创作、舞台调度、表演艺术等环节,已初步显示了作品的风格化、人物的性格化、剧种的品格化、叙述的戏曲化。从这一点来说,《路博德》不仅做到了在历史时空中定位人物,在生活的本真中还原人物,在艺术的舞台上重塑人物,剧中所体现的维护国家和平、奋勇向前的品质,更是唤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共情,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汉俚之间深层联系着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精品艺术最终奉献群众
文艺创作的最终目的在于还戏于民、惠及大众,《路博德》并不局限于把专家认可作为终极目标,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才是海南省琼剧院剧目建设所努力的方向。首演一结束,《路博德》剧组践行“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原则,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自贸港建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马不停蹄地开启了8场省内巡回演出,从海口到文昌,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爆棚式”的欢迎。戏迷们得知演出的消息后,便早早地来到现场等待“好戏”的开始,演全程用掌声与喝彩表达了对作品的喜爱。
除了“路博德”的饰演者叶建宏,优秀青年演员、“路夫人”的扮演者陈虹静等也通过这个戏圈了粉,从台前到幕后,被远道而来的粉丝们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纷纷拿出手机,定格和“偶像”的美好瞬间,彰显了新一代青年演员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
“通过基层巡演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深耕地方文化、讲好海南故事的同时,以本土艺术形式高举爱国主义大旗、高歌民族团结颂歌,这是《路博德》走进群众的初衷。”《路博德》出品人、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