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科教 | 何为现代 现代何为——专家研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流、特质及趋势

2024-02-01 14:16 来源: 文旅中国

百余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迁延历经若干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基质与表征,与之相应,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式、文学史写作范式也屡有调整和变化。但从整体来看,其追寻“现代”的目标始终未变,“现代”的意涵在实践中不断积淀、融通、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凸显了立足中国本位探讨现代性问题的重大意义,也为在新时代条件下讨论“何为现代,现代何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在北京主办的“何为现代,现代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流、特质及趋势”学术研讨会,正是希望结合百余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流,通过勘察其现代特质、探析其核心属性、辨析其美学表征,探索打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门径,进而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史,思考中国现代文明问题,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思想资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祝东力在发言中提出“什么是现代”“现代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价值”两个核心问题,通过对“现代”这一概念的理论思考,为深入探讨开启序幕。他认为,研究现当代文学实际是从文学角度审视思考现代进程,同时也是审视和反省我们自身,研究者的立场和态度一定要有能力面对历史、经得起未来的检验。

“何为现代,现代何为”研讨会把对现代的研究落实到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的层面,积极回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时代命题。来自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此次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等分别主持会议各环节。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在梳理中国文学现代化历史线索的基础上,立足东亚经验,思考现代化可能具有的空间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聚焦鲁迅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在“如何对待传统”问题上的分歧,认为鲁迅始终坚持直面现实、面向大众的基本立场,在他的“偏激”之中蕴含着宝贵的批判意识,从而也从一个侧面回应了现代性的问题——“从孔子到王阳明,再到鲁迅,每个时代的思想都以批评意识开始自己的精神之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提出了重新思考“现代”“后现代”等基本概念的可能性理论路径,包括要在世界性的总体体系中讨论中国现代性的起源问题,通过回顾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来推进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在近30年来中国巨大的技术、文化变革中重新理解“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等。她认为,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视野,并将其置于世界视野之中审视。

会议主题发言环节所探讨的内容既包含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议题,比如现代文学的发生及其特征、新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白话文与现代文学的语言问题、现当代文学的分期问题等;亦包含对现当代文学学术史的总结,对当前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对当代文学处境的思考;还包括对“现代”“现代性”等概念的理论阐释,以及对中国独特现代化经验的挖掘与思索。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风从语言变革、创作姿态等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形成过程中的多元汇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晓忠从中国传统文论里的经典命题——文质之辨入手,考察20世纪现代文学中的延续与断裂,进而以延安时期文艺为范例考察其新的构造,并希望文质之辨作为方法论能够启发现代文学研究。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周展安提出“苦人”这一概念,试图从“苦人”文学群像里重新理解其与20世纪中国革命独特经验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季剑青通过探究“五四”时期国语运动中的“国音”与“京音”之争,从语言角度提出对现代文学及现代性的一些思考,并指出在当下的现代文学现代性研究中,声音是非常值得重视和挖掘的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程凯聚焦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当代性问题,强调在推动实现“第二个结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那些激活了当代性的近现代历史经验与革命经验的关注和挖掘。

此外,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原点”的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第二代”学者代表的严家炎等,都作为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被与会学者纳入研讨。不少学者还提到剥离“后见之明”、重回历史现场与强调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长时段历史研究视角下历史的断裂与绵延之间的辩证关系等,体现出目前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动向。

在圆桌论坛环节,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蔡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萨支山、《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等专家学者展开相关讨论,在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开拓、破解时代命题、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分享了各自思考,进一步将“何为现代”“现代何为”两大问题引向深入。大家谈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追寻“现代”的过程,和20世纪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同步的,而这一过程也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研究者需要在连续性、总体性视野下展开研究,不断寻找学术研究新的路径和方法。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