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国家民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北方民族大学三下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成就观察团在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先锋的带领下,于7月10日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新和村、红崖村、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固原博物馆等地进行实践调研,深入挖掘各地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取得的成就。
隆德新和村:绿色山村变身避暑胜地
7月10日上午,北方民族大学三下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成就观察团来到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在村支书罗宇同的带领下考察新和村。
新和村是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新和村充分发掘乡村资源,打造了岳家峡生态景区;对非物质遗产高台马社火进行活化,开发出马社火体验项目;将村家风文化“百善孝为先”的孝道家风文化有形展示,同时,集聚黄芪、柴胡、党参、板蓝根等多味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形成中药园,利用气候优势,打造集天南海北游客慕名而来的房车营地。值得一提的是,镇村干部带头,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发展避暑旅游,为新和村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下乡观察团师生和陈靳乡、新和村干部村民合影
观察团体验了高台马社火民俗文化,与非遗深度互动。在村主任赵小龙的带领下,观察团登上了岳家峡,一路了解新和村“为什么做旅游,怎样做旅游到目前的旅游发展状况”。赵小龙深入浅出,从餐饮、住宿、娱乐设施到产品提供,娓娓道来。
体验非遗项目高台马社火
新和村新貌
观察团在调研中了解到,2013年以前,新和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道路崎岖、山大沟深、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以及产业单一等问题使得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但是通过乡镇引导、党建引领,党员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利用本村特有的社火、剪纸、刺绣等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从人均收入3000元到如今的8000元以上。
之后,观察团还和新和村村委干部、村民一起参加了“新和村乡村旅游科技指导培训会”,陈靳乡党委书记陈健祯,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指导老师李先锋和观察团全体成员依次发言,分别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产品研发、乡村旅游规划、产业融合、乡村旅游运营管理维护等方面与参会的领导、村民进行了讨论交流。最后,陈健祯肯定了观察团的调研成果,并寄语同学们学好专业知识,以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奋斗目标,实现人生理想。
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三下乡观察团师生和新和村干部村民交流座谈
六盘山长征纪念馆:不忘走好新的长征路
7月11日,观察团来到固原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六盘山长征纪念馆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杨家店村六盘山主峰之上,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也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胜利之山。
观察团的同学们不由得想起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六盘山不仅仅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也是各民族站起来同红军一起革命,荣辱与共的一座大山。“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大旗依然赤色耀人。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认真倾听,认真学习,认真记录。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到各民族同胞浴血奋战,荣辱与共的重要性。
观察团负责人、旅游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秦伟说:“六盘之行,收获颇丰,受益良多。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更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谱写了民族团结的颂歌。长征的艰难险阻震撼我们每一个人,先烈英勇无畏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壮怀激烈长征路,长征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将始终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六盘山长征纪念馆部分场景
千年固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见证
7月12日,观察团来到了宁夏固原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着许多有趣的文物,彩绘偏口红陶壶展示了当时高超的陶瓷制作技艺,而触角形首青铜短剑则见证了古代兵器的发展历程。古罗马金币,让我们惊讶地发现固原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竟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千年固原,丝路华章的含义。在这里,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汇聚一堂,共同谱写了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
在固原博物馆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固原的历史文化,并和许多游客、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不仅增进了同学们对固原的了解,也让同学们看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观察团成员、旅游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覃宏帅表示,“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宁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也深刻体验到了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重要作用。”
红崖古村新貌:千年古村活化变景区
7月13日,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三下乡观察团来到隆德县红崖村老巷子。千年隆德,百年老巷。老巷子自隆德设县以来即存在,已历千年,内有排布整齐的东西五条,南北一条共六条巷子而得名,原为古丝绸之路隆德驿站。
观察团同学们进入老巷子伊始,便感叹老巷子的文化厚重、建筑独特、展列丰富。感慨之余同学们立即展开调查与访问,在其中加深了对老巷子的了解,了解了当地居民、经营者的想法和部分游客的诉求。与其交流过程中,发现疫情之后,游客量减少,游客对景区景点的产品质量和需求日益提高,这一细微转变将推动当地旅游业转型发展。
红崖村也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先遣团曾在这里驻扎。1935年8月15日,程子华等率领红二十五军三千多名将士途径单家集,休整三天。红军指战员露宿村外,尊重民俗,买卖公平,热情为群众送医送药,被回族群众盛赞为“仁义之师”。在拜访清真寺时,红军向当地百姓赠送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锦匾。如今,这里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红崖村民族团结见证
一个星期的实践观察,收益良多。通过走访调查,观察团感触颇深。“与当地基层干部交流,你会理解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干劲;与村民交流你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那股子韧劲。通过旅游振兴乡村是一条行得通的路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就是各民族间的交融认同,而旅游就是提供了这样的通道。本次的实践观察活动就让我深刻认识到当地居民想与外来游客之间交往交流的意愿是很强烈的。”观察团成员、旅游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张庭辉表示。
谈及开展此次观察实践的初衷,李先锋表示,“我们将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主题进行为期7天的调研,既是一次三下乡活动,也是一次主题教育的有益尝试,我们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和检视整改有机融合,坚持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努力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作为观察团的指导老师,李先锋看到了团队成员们冒着高温酷暑,不怕山高路远,主动了解实际情况,深化专业知识的定力和努力。“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能,密切了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开启了深入了解国情的一扇窗口,相信本次实践对团队成员的成长大有裨益。”
(图片来自受访者)